出貨量翻倍 中國AI眼鏡超級繁榮的“三重門”

“樂奇,付錢XX元”,佩戴Rokid Glasses的用戶說罷,Rokid Glasses就識別支付寶收錢碼。隨後,用戶說出“確認支付”,即可完成付款,全程無需通過手機操作。

6月17日,Rokid宣佈智能眼鏡實現可支付,上述一幕走入日常。這一事件拓展了智能眼鏡的使用場景,意味着智能眼鏡滿足從“看”到“用”轉變,進一步拓展了使用場景。

今年以來,智能眼鏡可謂是最火熱的消費電子單品。據不完全統計,僅5月,便有超過10款智能眼鏡上線。雷鳥、Xreal、李未可等廠商均發佈了各自新品。

終端廠商之外,上游企業也摩拳擦掌。6月11日,高通甚至針對智能眼鏡發佈了驍龍AR1+ Gen 1,內置神經處理單元,能夠在端側運行小型語言模型。隨着高通、谷歌等進場,進一步標準化了系統和芯片,也促進智能眼鏡朝着輕量化轉型。

如此多的產品供應總有一款契合消費者的需求,受衆逐漸從科技發燒友擴展到更大衆化的用戶,智能眼鏡市場規模正在加速發展。

IDC統計,僅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148.7萬臺,同比增長82.3%。其中,中國市場智能眼鏡出貨量達49.4萬臺,同比增長116.1%。

市場繁榮之下,一些異於消費電子的趨勢正在悄然發生。一副智能眼鏡若要適用更多場景和消費門檻,輕量化和美觀度是關鍵,這一點甚至排在智能化之前。其次,智能眼鏡能夠滿足近視人羣的需求,線下傳統眼鏡銷售渠道更爲行業成爲明顯的增長點。

“輕量化”成主流

當前,智能眼鏡市場在全球範圍仍然以Meta爲主要發力廠商,除美國市場外,在西歐市場也開始着重佈局。國內智能眼鏡市場則更像是羣雄逐鹿,用“百鏡大戰”形容絲毫不爲過。

數據顯示,中國第一季度音頻和音頻拍攝眼鏡市場出貨量35.9萬臺,同比增長197.4%。這其中以音頻眼鏡產品爲主,主要玩家包括小米、華爲、界環等;一季度雷鳥新品V3開售,帶動音頻拍攝眼鏡市場增長顯著。

“國內廠商的產品則大多對標Ray-Ban Meta。”一家智能眼鏡廠商的設計總監向記者表示。

“相比於Meta,國內在供應鏈上並不存在明顯技術壁壘,更多在於供給端上廠商在眼鏡上做什麼玩法,能充分調用攝像頭功能做AI交互和產生實用性價值,Meta的玩法和引爆路徑是否能在中國複製有待於市場驗證。”IDC中國研究總監潘雪菲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談道。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近兩個季度中國AR/VR市場重心逐漸向AR(透明或半透明雙目顯示器、支持3D物體操作)&ER(可同時顯示3D數字影像和外部世界)市場轉移,一季度AR&ER市場出貨8.6萬臺,份額達到63.8%,出貨量同比增長64.0%,其中Xreal、雷鳥、星紀魅族共同推動市場增長。

輕量級眼鏡在觀影類眼鏡市場逐漸飽和、增長放緩的趨勢下,提供了包括輕運動健康、輕商務出行等新的消費級應用場景,給AR/ER市場帶來新的落腳點。

公開消息顯示,僅重49g的Rokid Glasses目前全球訂單量已突破25萬臺,並將於6月底開啓交付。

針對這一現象,IDC中國分析師葉青清分析,消費級市場輕量級眼鏡有更廣泛的適用場景和更低的用戶門檻,相比以娛樂影音場景爲核心的傳統眼鏡/頭顯設備,商業化路徑更清晰、落地更快,對於廠商來說更好入局,因此增速將顯著領先其他形態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輕量級眼鏡市場的增長還得益於大模型的快速發展,通義千問、DeepSeek、文心大模型等模型是現階段AI眼鏡產品的主流底層大模型。

藉助大模型不僅增強了智能眼鏡的語義理解和上下文處理能力,也提升了智能眼鏡在語音、視覺上的多模態交互能力,讓眼鏡真正成爲AI眼鏡。

預計從2025年6月到年底,國內將會有更多廠商推出智能眼鏡。智能眼鏡在大模型的加持下,以更低的市場門檻,在眼鏡形態設備上帶來更多圖形界面的拓展性和可玩性。

破解“不可能三角”

AI眼鏡發展不僅需要成熟的大模型,更爲重要的是強大的硬件支持能力和續航能力。

這其中長期存在“不可能三角”的困境:輕量化、高性能和長續航三者難以兼得,如何平衡好三者之間的關係,不同廠商有不同的思考,這也是智能眼鏡量產的難題之一。

Even Realities創始人Will在一次分享中談道,智能眼鏡大家一般簡單理解爲“智能+眼鏡”,但關鍵的問題是智能和眼鏡各自所佔的比例是多少。目前,大部分人佩戴的是傳統眼鏡,對於下一代的智能化產品,是一開始就大幅提高智能比例,還是逐步滲透,這是需要思考的原點。“在我們看來,智能化的佔比不會超過40%。”Will指出。

當中的潛臺詞是,眼鏡不應該爲了智能而捨棄美觀和舒適度。

“從傳統眼鏡廠商的角度來看,功能性、外觀時尚和舒適度三者缺一不可。我們的目標是創造出一款既實用又符合時尚潮流的智能眼鏡,可以搭配不同的太陽鏡片或光學鏡片,與個人的臉型和整體穿搭風格相得益彰。設計出的眼鏡應在佩戴過程中不會造成過大的負擔。”上述設計總監向記者表示。

而使用更強、集成度更高的芯片,有助於實現智能眼鏡的輕量化和低功耗,畢竟沒有消費者願意被眼鏡壓到鼻樑透不過氣。

以核心的主控芯片爲例,高通驍龍AR1是多家廠商旗艦機的首選,在圖像信號處理和AI算力上優勢明顯,被諸多AI眼鏡廠商在旗艦產品中使用。

除此之外,紫光展銳W517芯片也有部分廠商搭載,如閃極的AI拍拍鏡。但這一AI眼鏡在上市之後,用戶反饋並不佳,不論藍牙連接和功耗都受到較大的詬病。

“根據現有的條件,結合軟件應用生態做硬件功能性取捨,廠商暫時性可將部分算力放在手機及雲端做協同,減少眼鏡的負擔,兼顧重量續航以及產品實用性和可玩性。”潘雪菲建議。

攻入線下

現階段,智能眼鏡更多是手機場景的補充,未來則是寄希望於不需要掏出手機,就可以通過眼鏡完成打車、導航等簡單任務。

2025年一季度音頻和音頻拍攝眼鏡市場的增長部分來自於線下渠道拓展的貢獻。IDC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音頻和音頻拍攝眼鏡市場零售渠道出貨量同比增長75.3%。

這是因爲,智能眼鏡更貼合人類感官,能提供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在外形、重量以及價格上與傳統眼鏡更爲相近。

除此之外,潘雪菲分析,近視鏡需要引入配鏡環節對專業度有要求,目前智能眼鏡市場仍然以科技廠商爲主,這方面是偏薄弱的,這也是看到市場引入更多傳統眼鏡渠道合作的原因。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走訪深圳多家實體眼鏡鋪,也發現一些連鎖眼鏡品牌已設立了智能眼鏡專區,售價集中在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

以博士眼鏡(300622.SZ)爲例,其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透露,目前公司在智能眼鏡業務上已與星紀魅族、雷鳥創新、XREAL、界環、李未可、Rokid等品牌開展合作。

IDC認爲,對於AR/VR產品而言,智能硬件廠商和傳統眼鏡廠商在線下渠道佔據更多優勢,新玩家的入局進一步加劇了科技創新廠商的渠道競爭壓力,促使整個AR/VR市場從聚焦線上向多元化全渠道佈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