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羣體性短板

出海企業一般是在單兵作戰,很多企業往往要把過去企業出海踩過的坑再踩一遍,造成極大的時間和資源浪費。跟日本企業的海外征戰相比,我們的經驗教訓所沉澱出來的共享知識少得可憐,有很多問題,如果有真正具有海外商會功能的組織就完全可以規避,很多優勢就可以放大,但現實是這種情況很少見。這不是用簡單的“不抱團”可以解釋的,事實上,當出海成爲中國製造的必選題時,更需要超越單個企業和行業發展的設計力,包括提供當地的文化認知、法律和潛在規則的服務,以及基於商業情報蒐集基礎上的中國企業的整合能力、閒置能力的階段性共享和轉移。

對出海企業更大的困境來自出海金融的支持,相比其他國家的全球化戰略,金融都在從頭到尾保駕護航,而我國出海企業即使在幾大中資銀行都在的國家,也很難申請到相應的金融服務。應該說,金融保障在中國製造全球化的過程中還沒有來得及發揮應有的作用。

最後我們回到一個問題,按照特朗普政府的說法,關稅武器的使用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讓製造業迴流。事實上,根據對全球供應鏈和中國企業的出海研究,結論非常清晰:不可能。去製造業是美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結構化戰略選擇下的結果,勞動力、成本競爭力、生產組織都被消解得很厲害,不可能通過短短几年的時間,在其他條件並無改善的情況下,旱地拔蔥般重新崛起。

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中國香薰蠟燭產業很早就被美國實施反傾銷調查,中國企業被迫轉移越南,僱傭當地農民生產。美國於2010年出臺了製造業迴流的政策,在馬里蘭州的小鎮上,建立了工廠,每月生產50萬根香薰蠟燭。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工廠,點燃了美國政府從頭振興製造業的熱情。然而這樣的企業在2017年還是被轉手了,它很難持續,在國際競爭中找不到優勢,尤其是那些枯燥又精細的工作,總是缺乏足夠的人手。現在的機器人熱潮彷彿能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可以用自動化帶來更高的效率。事實上,在《埃隆·馬斯克傳》裡,馬斯克就曾對自動化膜拜做過反思,全面自動化是一種癡迷,實際上人的手腦協調,人手的靈活性是很難用機器超越的,成本差異甚大。這還是對汽車生產和火箭生產這樣的高端製造業,對於普通的製造業,自動化的全面替代則更加困難。

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出征,是一幅壯闊的畫面,不是每一幀都激動人心,有些技術的廉價流失和第三方力量對中國製造實力的衝擊都是具體而疼痛的。但一條必走的道路,容不得多愁善感患得患失。

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先生說得很好,“如果你瞻前顧後,那就關在國內不要出去了,也就發展不起來了。想走出去,要學會相信人家,慢慢地達到互信。除此之外還要有足夠的能力。自古知兵非好戰,我不是好戰者,但我必須知兵,要打的時候纔不會死在蠻強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