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資近30億元打造林口新地標 國家檔案館試營運破10萬人

斥資近30億元打造林口新地標,國家檔案館試營運破10萬人參觀。(洪凱音攝影/洪凱音臺北傳真)

國家檔案館內驚見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於1981年5月向行政院提出臺灣電子業發展藍圖報告。(洪凱音攝影/洪凱音臺北傳真)

國家檔案館螺旋梯上設有「以史爲鏡」公共藝術,使用1705片鏡面不鏽鋼,構築直徑達6公尺的巨型立體圓鏡,鏡面背面印製過往36個主題檔案特展的精選檔案,讓民衆穿越作品時感受檔案典藏的意義與價值。(洪凱音攝影/洪凱音臺北傳真)

我國首座「國家檔案館」座落於新北市林口區,斥資近30億元,成爲林口新地標,試營運首月有超過10萬人次入館參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局長林秋燕表示,試營運達10萬人次入館參觀,受歡迎程度超乎預期,收到民衆建言後將全力優化、動線調整;國家檔案館定於檔案局25歲的日子,即11月22日正式開館。

國家檔案館內2樓設有常設展廳與特展廳,首展─常設展爲「島讀‧我們的故事」,特展以「重返1987─解嚴檔案」爲主題;館內驚見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於1981年5月向行政院提出臺灣電子業發展藍圖報告,他認爲,臺灣電子業因低工資帶來快速成長的優勢不再,勞動密集應轉爲技術密集,這是當時我國產業必要的調整方向,這份建議報告見證臺灣護國神山羣的發展起點。

林秋燕表示,國家檔案館選址林口,紅色漸層烤漆玻璃帷幕除代表林口臺地紅土沉積,象徵檔案堆疊保存珍貴的國家記憶;此外,建物僅佔基地4分之1面積,保留自然演替次生林,結合鄰近林口運動公園形成都市綠帶,創造自然與人文共生景緻。

公共藝術「以霧爲景」與「以史爲鏡」由藝術家許宗傑打造,林秋燕表示,「以霧爲景」位於入館前的綠林坡道上,運用白色不鏽鋼交織線條,模擬林口臺地常見的霧氣,爲自然與建築之間提供一個柔性轉換,讓民衆可以沉澱心境準備入館;2樓往3樓的螺旋梯上則設置「以史爲鏡」,使用1705片鏡面不鏽鋼,構築直徑達6公尺的巨型立體圓鏡,鏡面背面印製過往36個主題檔案特展的精選檔案,象徵從歷史中照見現在與未來,也讓民衆在穿越作品時感受檔案典藏的意義與價值。

國家檔案館1至3樓爲開放空間,4至9樓則有國家檔案保存維護中心、電子檔案技術服務室及國家檔案庫房等專業技術研發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