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藍環章魚中毒注意4症狀!毒物醫解析保命關鍵:要熬過24小時
▲藍環章魚。(圖/CFP)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高雄一名男網友分享自己買了芥末章魚食用,驚覺章魚腳外型類似新聞報導中的劇毒藍環章魚,下嘴脣還出現微微發麻趕緊到急診就醫。毒物科醫師指出,藍環章魚毒素屬河豚毒素,毒性在臺灣海洋毒素中排名第一,若吃下肚最快15分鐘就會出現症狀,輕則嘴巴、舌頭麻,接着擴散到手腳無力,嚴重時則會呼吸衰竭,未及時處理恐致命,提醒民衆若有相關疑慮要儘速就醫處理。
▲原PO買的芥末章魚出現藍環觸角。(圖/翻攝爆廢公社公開版)
臺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受訪表示,藍環章魚身上帶有河豚毒素,是一種強力的神經毒素,初期症狀爲嘴脣、舌尖發麻,接着可能擴散至四肢無力、吞嚥困難,嚴重時出現呼吸無力、呼吸衰竭,沒有及時接受醫療處置恐喪命。
楊振昌指出,河豚毒素無法被高溫破壞,所以即使經過烹煮仍無法去除,目前也沒有有效的解毒劑,民衆症狀程度和攝取量有關,輕微症狀者於24小時之後就會好轉,但如果出現呼吸衰竭,就得靠氣管插管、症狀治療支持來撐過那24小時。
楊振昌坦言,要民衆從外觀辨識藍環章魚不容易,所以在飲食之後出現嘴部發麻等相關症狀還是應該儘快就醫,過往經驗來看,症狀多在15分鐘到30分鐘內發生,久一點也可能在2小時後纔出現。
根據農業部資料,活體的藍環章魚頭部爲黃棕色,頭部背面和腕足上都布有藍色小環紋 ,受刺激時會更明顯。但死亡後藍色環紋轉換爲褐色,如果沒注意看很容易跟一般小型章魚混淆,若購買章魚需特別注意是否混入帶有斑紋的章魚。
▲劇毒藍環章魚分辨方式。(圖/翻攝自農業部農業E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