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會中毒?研究:氣候變遷加劇稻米砷含量 無色無味可致癌
▲人們賴以爲生的米飯如今被發現會因氣候變遷無機砷含量上升,引發癌症風險。(示意圖/VCG)
記者葉睿涵/編譯
稻米是全球逾半數人口的主食,然而最新研究指出,隨着全球氣溫升高、碳排增加,稻米可能累積更多有毒的無機砷,導致癌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專家警告,若未及時控制排放,以稻米爲主食的地區癌症病例恐將大幅增加,全球稻作安全也恐遭受衝擊。
BBC引述哥倫比亞大學最近在《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在中國4個地點實驗種植28個不同品種的稻米,並模擬未來極端氣候條件,持續觀察了10年。結果顯示,隨着氣溫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稻米中的無機砷濃度也隨之顯著增加。研究團隊據此推算,若當前稻米攝取量維持不變,中國截至2050年可能因此新增約1930萬宗癌症病例。
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化學物質,人類早在數百年前便知道其有毒,因此早在古羅馬和中世紀,歐洲宮廷就經常使用砷來下毒。微量單次攝取並不會導致人們中毒,但長期攝入即使是微量無機砷,也會增加罹患肺癌、膀胱癌、心臟病與糖尿病的風險。
▲稻米天然含有砷,長期攝取對健康有害。(示意圖/VCG)
稻米天然含有砷,它是從水田土壤進入稻米之中,尤其是在灌溉水田、土壤缺氧的條件下,厭氧細菌將砷釋放至土壤溶液中,更容易被植物吸收。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引發的高溫與碳源增加,將加速土壤中促進砷轉移的微生物活動,並改變微生態結構,使「嗜砷菌」數量大增。28種測試稻米中,近9成在高碳、高溫環境下出現砷濃度升高的情況。
雖然這項實驗主要針對中國地區,但專家表示,稻米的無機砷問題是全球普遍現象,包括歐洲與美國在內的種植區域也不例外。更令人憂心的是,這次研究所採的情境甚至高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所預測的「高排放情境」。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也在2025年更新了無機砷的致癌效力評估,認定其對人體危害比原先預估更大。目前歐盟規定稻米中無機砷上限爲每公斤200微克,中國也有類似標準;但科學家指出,這些標準未反映部分族羣日常高頻率食用稻米的實況。全球約75%的稻米作爲灌溉式種植,更助長砷的累積與吸收。
▲英國專家建議,可從改變烹煮方法來減少從稻米中攝取砷含量。(示意圖/VCG)
儘管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稻米品種或種植法能完全避免砷吸收,但研究人員呼籲應改革現行農法、加強監測,並探索如間歇灌溉、土壤添加劑與選育低砷品種等對策。齊斯卡強調:「我們不能假設人們可以停止吃米,但我們可以也必須改變我們種植稻米的方式。」
BBC也指出,如果希望減少從稻米中攝取砷含量,可以嘗試在飲食中加入無機砷含量通常低於糙米的白飯,或是無機砷含量低於其他米種的巴斯馬蒂米(Basmati rice)。此外,東非所產的稻米砷含量也比歐美和東南亞來得少。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研究人員也建議,先用預煮過的熱水將米燙煮5分鐘,再瀝乾,接着加入新水,以小火煮至水分完全被吸收,可去除糙米中約50%的砷、白米中則可去除達74%。英國食品標準局則建議,在煮飯前先將米沖洗乾淨,接着以6份水對1份米的比例烹煮,煮好後再瀝乾並再次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