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簡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文是一種表意效率比較高的語言。有網友將信息高度濃縮的成語比喻爲“語言壓縮包”,把含有典故的成語看作自帶“超鏈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許多學習中文的外國朋友時常誤用成語,一不小心惹出笑話。導致尷尬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不瞭解成語的真實含義,二是摸不準成語的使用場景。
先來說說成語在含義上的“小陷阱”——望文生義不可取。爲什麼明明每個字都認識,拼在一起卻是另一番深意?網絡短視頻中,一名外國友人指着畫有愛心和翅膀圖案的圖片說:“我學會了一個充滿愛的成語,叫‘小心翼翼’。”很顯然,這位朋友只從字面上拆解出“心”“翼”二字,卻不知道“翼翼”在此處表示恭敬慎重的樣子。這個成語是在描繪人做事非常謹慎的行爲狀態。應該注意的是,成語不等於單字含義的簡單拼合,而是字與字有機融合,生髮出豐富內涵。
再來看看成語在使用場景上的大講究——每個成語都有特定的褒貶色彩、描述對象和適用範圍,一旦用錯場景就變了味道,甚至驢脣不對馬嘴。有外國留學生在漢字書法比賽中得了第一名,於是感謝老師“處心積慮”的教導;遇到可愛的小女孩,竟然發出“油頭粉面”的誇讚;得到了朋友的幫助,便認爲朋友“無所不爲”……這些錯用案例,都是本想通過成語表達誇讚,卻沒意識到一些成語自帶貶義,容易讓人“好心說壞話”。
其實,外國朋友要想破解成語這個中文“壓縮包”也並不難,只需掌握以下兩個小竅門。
一是給成語“安家”——記住成語背後的小故事,將成語還原到它誕生的語境中去理解。當你瞭解“守株待兔”的寓言,自然就不會用它來形容耐心等待;記住“東施效顰”的典故,便懂得這不是對模仿或進取的褒獎。
二是給成語“貼標籤”,標註它們的隱藏情緒和使用場合。“錦上添花”適合描述好上加好,“雪中送炭”則是助人於危困,需要有艱難時刻作爲前提;“理直氣壯”側重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含褒義,“振振有詞”則常指強詞奪理,多含貶義。可見,成語的“標籤”貼得越細緻,用起來才能越準確。
作爲中國人表達智慧的結晶,成語最鮮明的特質便是用字凝練。“爐火純青”形容技藝高超,“一葉知秋”點出時序流轉,“滄海一粟”道盡廣闊天地中人與物的渺小。一詞能裝春秋,乾坤載於一詞。用寥寥幾字就能概括複雜事理,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量。
言簡義豐的成語,更讓中國文化的含蓄之美躍然紙上,爲中國人的情感與交流提供了溫潤載體。“藕斷絲連”藏着難捨牽掛,“兩袖清風”贊盡廉潔風骨。不必直白批評,一句“過猶不及”就足以點醒;無需刻意煽情,只說“久別重逢”便勝卻千言。
中國成語多用典故,是傳承千年的箴言,是歷史留給當下的鮮活啓示。“三顧茅廬”記錄着三國時期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至今仍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象徵;“一諾千金”源自西漢季布重諾守信的故事,這份品格跨越千年,仍是人際交往中的珍貴準則……這些典故中的智慧從未隨時間褪色,反而藉着成語的傳承愈發精闢經典,成爲代代中國人可學可用的處世準則。
暢遊中文世界,不可錯過成語這顆璀璨明珠。先解典故含義,後悟語言精妙,這樣的學習過程猶如登堂入室。唯有通達表裡,方能信手拈來,讓中華智慧在跨文化語境中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