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經營纔有“回頭客”

最近,某地一家火鍋店被爆出使用兩份價格不同的菜單招待客人,外地遊客菜單價普遍高於本地客人,且存在缺斤短兩情況。最終,這家店被市場監管部門處以警告並罰款10萬元。

“陰陽菜單”實質是價格欺詐。經營者仗着遊客人生地不熟、信息不對稱,刻意設置兩份不同價格的菜單,甚至在結賬環節臨時“變價”,牟取額外利益。這種“看人下菜”的差別定價做法,只顧眼前小利,不僅嚴重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也給當地形象抹了黑。此類行爲屢次出現,一方面是因爲違法成本低、處罰力度有限;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商家做“一錘子買賣”的短視思維,缺乏長遠眼光和品牌意識。

誠信經營不是口號,而是招攬生意的金字招牌。與其絞盡腦汁在價格上做手腳,不如在菜品質量、服務體驗、文化特色上下功夫,用真材實料和優質服務贏得口碑。龍潭大峽谷景區的冰棍1元1根,連續8年不漲價;泰山景區把礦泉水售價的成本構成公開……這些案例證明,不搞“一錘子買賣”,用真誠對待遊客,才能贏得信任。淄博、哈爾濱等城市的走紅,也是因爲用心服務遊客、全鏈條保障消費體驗,最終積累了良好口碑,吸引來越來越多的遊客。

監管部門應把“事後懲處”與“事前防範”結合起來,織密日常巡查和明察暗訪防護網。在旅遊旺季和重點景區,加大執法頻次和曝光力度;對惡意欺客、屢教不改的經營者,不僅要依法重罰,還應納入行業誠信“黑名單”,實施市場準入限制。同時,暢通投訴舉報渠道,降低遊客維權成本,確保每一條投訴都能得到快速響應與有效處理,及時向社會公佈查處結果,形成有效震懾。(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沛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