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全民總統 賴清德該做的事
(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大潰敗。還有7名國民黨立法委員將於8月23日面臨罷免投票。然而,對民進黨的賴清德來說,他的總統職務必須處理繁忙的國家安全、內政政策、丹娜絲颱風災後重建及與美國的貿易關係議程,會與他作爲黨主席的職責相沖突。
以下是賴總統在未來幾周「必須做的事」清單中的關鍵項目:
一、繼續爭取8月23日罷免投票的勝利:7月26日的結果民進黨大潰敗,8月23日還有7場針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投票。作爲民進黨主席,賴總統必須努力贏得8月23日的罷免投票。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賴總統將繼續專注於擔任黨主席的工作。至少在短期內,賴總統的注意力將在總統職責和黨主席職責之間分散,這對賴總統來說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情況。
二、與美國的關係:在罷免選舉的最後幾天,對臺灣的政治人物來說,罷免似乎比與川普政府未完成的貿易談判更爲迫切。但臺灣與川普政府達成協議的截止日期是8月1日,除非川普總統再給予延長。如果在8月1日之前沒有達成協議,臺灣的出口將面臨32%的可能關稅。無論7月26日的罷免投票結果如何,以及賴總統在8月23日支持罷免投票的責任,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賴總統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關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
然而,儘管臺美之間進行了多輪談判,仍然沒有達成協議。這尤其奇怪,因爲在今年年初川普總統上任不久後,賴總統宣佈了臺灣願意達成的協議,包括農業、工業、石油和天然氣產品的採購計劃,以及武器採購。賴總統還表示,臺灣企業將擴大在美國的投資,賴總統還提議臺灣與美國之間的雙邊零關稅待遇,但川普政府不太可能同意這一點。
三、與貿易談判無關,負責與臺灣關係、中國關係以及印太地區政策的川普政府官員,也希望瞭解臺灣政府對罷免選舉的原因以及結果。對臺灣政府來說,好消息是川普政府可能會參考與民進黨總統與立法院多數執政合作的情況,這與2017年至2021年川普政府1.0期間的情況相似。許多國民黨立委親中的指控,以及中國試圖干預罷免選舉的說法,可能會受到川普政府以及關注中國問題的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國會議員的熱烈歡迎。
四、與蔡英文的和解:在經過數月的沉默後,前總統蔡英文於7月23日終於公開對罷免事件發表評論。如果蔡賴之間存在任何分歧,爲了民進黨的團結及未來選舉的成功,以及蔡英文在海外爲臺灣政府擔任擁護者的角色,他們必須解決彼此的分歧。
五、社會和解:賴清德在他的第一任總統任期內還剩下不到3年的時間。這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他需要在這段時間內成爲所有臺灣人民的總統。這將面臨挑戰,因爲在2026年11月的地方選舉中,臺灣人民將再次在「選舉季」開始時被政治分裂。儘管如此,賴必須繼續努力說服在2024年1月未投票給他的近60%的選民,以及那些反對罷免的人,讓他們對賴清德作爲國家總統充滿信心,賴總統必須努力解決社會和解的挑戰。
臺灣有些人表示,他們從未見過臺灣社會如此激烈的政治分裂。作爲長期觀察臺灣政治的人士以及長期居住在臺灣的居民,筆者認爲,臺灣政治在民主化後經歷過幾次類似的激烈政治分裂時刻,例如:2004年有爭議的總統選舉、2014年佔領立法院的「太陽花運動」,甚至2024年總統選舉的結果,賴清德僅以40.05%的選票當選。儘管如此,當罷免投票結束後,賴總統必須考慮如何成爲一個全民總統,而不是民進黨總統。(作者爲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