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跑 用步履感受轉瞬風景
近年臺北的路跑風氣興盛,街頭時常可見跑者身影。
【文・Yin 攝影・運動筆記Daniel 圖・Allen Wu】
路跑已是時下許多人的生活日常,從清晨微光下的河濱,到夜色溫柔的街巷,人們在步伐中拉近彼此的距離,跑步正悄然從運動轉化爲城市中人們交流的新語言。
爲健康而跑 從身體啓程的自我療愈
隨着健康意識提升與生活型態轉變,路跑逐漸成爲城市住民的新日常。有人偏好自主訓練,不受時間與地點拘束,依照自己的步調前進;也有人加入路跑社團,在同儕的激勵及各式路跑賽事中,逐步養成跑步習慣。
路跑社團「Wonder Running Club」創辦人Allen Wu指出,近年投入路跑運動的人數顯著增加,不僅跑團新增許多成員,城市中也更常見到跑者身影。他分析,許多人之所以開始跑步,是爲了維持健康的體態。他也以實際感受分享,開始跑步後,代謝速度明顯改善,體能也提升不少,覺得身體更輕盈,心情也更愉悅了。
跑步不只是鍛鍊身體的方式,也是現代人排解壓力的出口,Allen Wu提到,「暢快流汗後,身體會感到放鬆,也會因成就感而釋放多巴胺。」他補充:「獨跑能專注在與自己的對話,而團跑則能在夥伴的陪伴中獲得歸屬感與動力,兩種狀態都能達到極佳的紓壓效果。」對跑者而言,跑步已不只是燃燒卡路里的運動,更是一種調劑身心、重新找回平衡的生活儀式。
對現代跑者而言,路跑已成爲一種重新認識城市的方式。 (攝影/運動筆記.Daniel)
爲交流而跑 城市社交的新語言
Allen Wu分析,有別於過去跑者多着重於個人成績的追求,近年投入路跑運動的人們不僅喜愛共同完成目標的感動,更有許多人因此結交到有相同興趣或頻率合拍的夥伴,形成一種「路跑社交」的新文化。
在這股風潮下,Allen Wu及團隊策畫了各類「跑步以外」的聚會。例如在大安森林公園的5公里晨跑結束後,跑團成員一同前往街角咖啡廳,以一杯清涼的冰美式或輕食,作爲早晨的開機儀式。在此聚會中,跑者除了討論參賽策略,也能分享各自的生活經驗,讓跑步不僅止於運動,而是一種讓關係發酵、讓連結拓展的社交型態。
而在社羣平臺的牽引下,跑步社羣的交流也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即使身處不同城市,跑者之間依然能跨越國界互動。例如Wonder Running Club社羣帳號就收到韓國路跑團體的訊息,進而到首爾參與活動,對方將「T-Shirt絹印」體驗融入路跑行程,令Allen Wu印象深刻,也啓發他思考將臺灣文化活動與跑步結合的可能性,讓路跑成爲探索地方魅力的新方式。
同樣透過網路與友人牽線,Allen Wu也曾接待來自名古屋、洛杉磯等地的跑團一同在臺北慢跑,分享彼此舉辦活動的心得及訓練方式。近期更有來臺旅遊的外籍旅人一起參與跑團的山徑路跑活動,與衆人一同跑上福州山,從觀景平臺遠眺臺北101,臺北的城市輪廓與天際線在眼前展開,留下難忘印象。
不少跑團將咖啡、音樂等日常元素融入路跑活動,吸引許多跑步新手前來嘗試。
爲重新認識城市而跑 用腳步閱讀臺北
Allen Wu觀察到,有路跑習慣的人在旅遊時也常探索當地的路跑路線,而臺北有許多富含特色的街區、多樣的自然景觀及便捷的交通,方便路跑愛好者體驗截然不同的跑步節奏,對跑者極具吸引力。
Allen Wu分享,若想尋找可親近大自然的跑步體驗,北投的軍艦岩與劍潭山便是理想選擇,這些環繞臺北盆地的淺山步道適合新手探索,跑者也能在短時間內從城市喧囂轉換至綠意盎然的靜謐氛圍,無論是居民或短暫停留數日的旅客,都非常適合前來體驗。
與點到點的大衆運輸不同,路跑能自由調整速度,以更全面、更細緻的步調觀察與感受城市的樣貌。Allen Wu表示,「在跑步的訓練過程中,時常能用不同視角重新欣賞那些習以爲常的街景。」他分享,自己最鍾愛的跑點是夜晚的大稻埕,「在老宅及巷弄間穿梭,邊跑邊看着滿掛的燈籠,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Allen Wu也提醒,享受跑步的同時,別忘了尊重公共空間的每一位使用者,尤其須特別留意速度並避開行人與自行車;體驗越野路跑時,則應注意地形變化與天候狀況,不干擾山林生態,讓每次跑動都成爲與城市的友善互動。
在今日,跑步已是連結自己與他人的新興媒介。在每次呼吸、邁開的每個步伐間,跑者正以全新視角閱讀、感受這座城市。
臺北有許多郊山路線適合新手體驗,可同時遠眺整座城市。
跑步文化深入臺北,常可見志同道合的跑友一同練習。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683期】。
臺北畫刊683期-走入臺北老時光 看見日常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