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色共建指數"發佈 寧波、深圳、北京領跑
中國日報4月25日電 2025年4月24日,公衆環境研究中心發佈首期"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報告,分析了全國100個重點城市在環境改善、氣候行動、生態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報告提出,十年環境治理令我國城市"顏值"普遍大幅提升,惠及億萬居民的健康福祉;進一步加速綠色轉型和美麗城市建設,有賴於明確城市目標、協同減污降碳、培育創新能力、引導多元共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方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濟社會發展正在踏上全面綠色轉型之路。爲助力多元參與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城市建設,在中國環科院的技術指導和能源基金會的支持下,公衆環境研究中心構建了城市綠色共建指數指標體系,並開發上線城市綠色共建公衆參與平臺。
在首期開展的100城市評價中,寧波、深圳、北京名列前茅,廣州、成都、威海、福州、昆明、宜昌、廈門進入前十。第一梯隊裡,來自東部沿海的寧波、廣州、威海綜合表現優秀,福州、廈門環境質量領先,特大城市北京、深圳等高質量發展表現突出。來自西南的成都、昆明通過"以電代煤"和非化石能源開發領跑氣候行動,而中部城市宜昌則在生態提升方面走在前列。
本次評價有三個主要發現。第一個發現,是歷經十年不懈治理,我國城市的"顏值"顯著提升。大氣污染治理使得全國城市PM2.5平均濃度十年間下降57%,不僅有效降低了市民環境健康風險,也大幅提升了城市能見度,令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長期困擾城市的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廈門篔簹湖和廣州流溪河等城市河湖治理可圈可點,全國地表水優良斷面比例在2024年首次提升至90%以上。森林覆蓋率持續上升,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十年間增長近30%,令更多城市彷彿置身綠海。
城市環境改善不但體現在數字上,也反映在市民的眼中。中國環境記協和IPE聯合開展的"指尖上的環保"公益活動,收集了蔚藍地圖網友7年來上傳的338萬張帶有環保水印的城市影像,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市民感受到藍天白雲、清水綠岸、"推窗見綠"帶來的美好體驗,一批領先城市已經開始邁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生態宜居目標。
本次評價的第二個主要發現,是在"雙碳"戰略的引導下,一批領先城市的氣候行動正在提速。本次評價融入了中國環科院和IPE持續三年開展的中國城市"雙碳"指數研究,對城市最佳實踐進行了梳理。其中深圳清潔能源100%全額消納,處於南方電網最優水平。海口、上海以政策目標爲導向,在新能源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領跑全國。蘇州創新標準化垃圾分類驛站建設,有效動員市民自覺開展社區垃圾分類。
本次評價的第三個主要發現,是一批城市通過做強技術研發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其中,北京市2023年技術研發投入達到2947.1億元,強度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3;而同年深圳研發投入達到2236億元,總量和強度居全國城市"雙第二"。科技創新促進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一批城市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無錫、南通、南京、廣州、成都等城市大力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術,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
在發現積極進展的同時,本次評價也識別了城市低碳轉型和綠色共建的短板和挑戰。首先是空氣、水等環境質量的改善仍處於初級階段,2024年仍有四分之一城市PM2.5尚未達標。其次,氣候行動得分總體偏低,部分評價城市"十四五"以來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另一項主要差距,是公衆參與平臺的建設,還遠不能夠滿足多元共建綠色低碳城市的迫切需要。
針對識別的問題,城市綠色共建指數報告提出四個方面建議。首先是加速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升級,以此引導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高質量發展。建議對照美麗中國所設定的2035年目標,參考世衛組織過渡階段標準,加快完成空氣質量標準升級。實現更高的空氣質量目標不能僅憑末端治理,需要通過降碳減污協同增效,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運輸結構,加速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
報告提出的第二個建議,是將碳排放雙控目標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雙碳"工作的約束激勵機制。應對氣候變化是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城市建設的關鍵舉措,建議按照《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合理分解碳排放雙控指標,引導城市以更高的願景,激發自主創新,形成先行先試的驅動力。建議參評城市加強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消費等關鍵指標的統計和公開,以利於動員各界參與城市"雙碳"進程。
報告的第三個建議,是培育城市綠色轉型創新能力,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智能化運行,讓城市建設和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建議城市完善綠色科技發展機制,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努力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報告建議,北京、深圳、上海、杭州、蘇州、廣州、成都、西安、武漢、重慶等先發城市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全國城市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參與並引領全球綠色轉型進程。
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市民的廣泛參與。報告特別建議構建公衆參與信息化平臺,賦能社會各界和市民廣泛參與。作爲嘗試,公衆環境研究中心在本期報告發布的同時,推出了"城市綠色共建公衆參與平臺"。這一平臺集成指尖上的環保、城市中控臺、"雙碳"小講堂、城市微調查等功能模塊,旨在幫助市民便捷獲取城市環境、氣候、生態相關信息,及美麗城市建設優秀案例,同時提供便捷渠道,降低市民參與門檻,助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