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孤影:白鼻心與我們的生態責任
有時候,真正代表一座城市進步與否的,未必是高樓大廈的數量,而是夜幕降臨時是否還能容納一雙野生動物的眼睛。近年來,一種叫白鼻心的夜行性動物,悄悄走進了臺灣的城市邊緣,牠們出現在廢棄工地、頂樓加蓋、倉庫天花板,甚至出現在住宅陽臺、後巷與社區邊界。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入侵」令人驚訝甚至惶恐;但對我來說,這其實是動物對人類社會發出的一次沉默提醒。
白鼻心,又名果子狸,過去牠們廣泛棲息於低海拔山林、果園與農村地帶,靠着吃水果、昆蟲與小型動物維生。然而隨着人類活動加劇,牠們原本熟悉的棲地迅速消失。當白天屬於人類的城市不斷擴張,夜晚也不再保有野生動物的一席之地,白鼻心只能被迫與我們「共享」空間。
事實上,牠們並不是主動「闖入」城市,而是城市的邊界正在侵蝕牠們的生存空間;不是牠們選擇親近人類,而是我們逼近得太快,以致牠們無處可逃。
近年來,白鼻心在城市邊緣的通報次數急遽上升。而更令人憂心的,是牠們的死亡紀錄逐年攀升。根據動保團體統計,白鼻心的主要死因集中在車禍與流浪犬攻擊。由於牠們多在夜間活動,車輛駛過時根本難以反應;未絕育與管理的流浪犬,也經常對牠們造成致命威脅。
除了直接的生理風險,白鼻心更面臨來自人類社會的誤解與排斥。牠們被視爲騷擾來源,有時是因爲夜間活動聲音太大,有時是因爲遺留排泄物或啃咬電線。更有民衆誤以爲白鼻心會主動攻擊人或攜帶狂犬病,進而要求撲殺或設陷阱驅離。事實上,白鼻心是極爲膽小的物種,幾乎不會主動與人類接觸,牠們只是在試圖求得一席安全的棲身之地。這些誤解之所以產生,往往來自於缺乏認識與教育。
這正是我多年來從動物行爲研究中最深刻的體會之一,當我們缺乏對自然的理解,我們也就容易對動物產生恐懼與敵意。我們只看到牠們「入侵」了我們的生活,卻看不見我們的城市其實早已「佔據」了牠們的世界。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白鼻心在環境中的角色其實極爲關鍵。牠們幫助控制害蟲,傳播植物種子,是山林與農地之間的重要連結者。而當這樣的物種開始大量出現在城市邊緣,反映的不只是物種的遷移,更是生態系統平衡的警訊。白鼻心不只是個體的困境,而是一整個生態鏈在城市化衝擊下的應變與脆弱。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保育從來不只是山林深處的專業工作,它應該從城市規畫與日常生活開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都市的開發邏輯,在建設中預留綠地與自然通道,讓野生動物仍有移動與藏身的空間。學校與社區更應積極推動生態教育,讓孩子與居民理解白鼻心的習性與角色,培養對生物多樣性的尊重與包容。流浪動物的管理也不能再只是頭痛醫頭,要從源頭落實絕育、收容與棄養防治,避免跨物種的資源競爭與衝突升溫。
白鼻心的現象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臺灣人在快速都市化過程中對自然的忽略與矛盾。我們總說要重視生態、強調永續,但當動物走進家門時,我們往往選擇排斥,而不是理解。如果真心希望與自然共生,就不能只在森林裡談保育,更要在城市裡落實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