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眼科總院長吳孟憲 樹立眼科醫療新典範
圖爲澄清眼科總院長吳孟憲。圖/本人提供
現年59歲的澄清眼科總院長吳孟憲,自31歲在高雄創業至今,走過近三十年的醫療之路,從一間診所起家,逐步拓展爲全臺北中南佈局、即將邁入第九院區的眼科體系。他的初心始終如一打造最高品質、最完整的眼科醫療照護。
他說:「醫療不是資本遊戲,最大的資本是人才與技術。」小學作文題目「長大後的你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同學們紛紛寫下科學家、工程師,甚至有人立志當「蔣總統」,唯獨他選擇「眼科醫生」。啓蒙來自阿嬤。民國60年代,阿嬤因白內障接受手術,不僅視力未能改善,還失去了光明。「那是一顆種子,讓我很小就決定走眼科。」吳孟憲說。
醫學院畢業後,他選擇眼科,成爲主治醫師的第二年,便毅然離開醫院體系,自行創業。他認爲在大型醫院體制內,要推動改革並不容易,因此選擇自行開業,實現「完整眼科專科醫院」的夢想。行醫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以病人效果爲最高原則。高端顯微鏡、德國與美國最新引進的儀器,他總是第一時間購入,哪怕在健保體制下回收有限,也不曾退縮。「同業會酸我,說投入成本太高賺不到錢,但病人效果好,就會口碑相傳,帶來更多信任與推薦。」吳孟憲指出。
在他看來,好的儀器帶來雙重效益:病人愈後更佳、醫師技術亦能持續精進,形成正向循環。眼科的設備汰換快,平均5至10年就有新一代問世,他則樂於嘗試,引領技術潮流。澄清眼科真正的跳躍式成長,來自2007年。當年健保開放「自費人工水晶體差額給付」,病人能自由選擇自費手術,開啓白內障自費醫療藍海。早已投資高階設備的他,順勢切入,快速累積口碑。
巧合的是,同年金融海嘯爆發,多數業者保守觀望,他卻逆勢加碼擴張。「我看到未來需求反而更大,所以選擇投資。」結果證明他的判斷正確,澄清眼科迎來快速成長,奠定今日版圖。回顧產業發展,他坦言2000年前後臺灣曾掀起「近視雷射」熱潮,但因削價競爭,價格甚至跌到一萬元有找,市場迅速崩壞。他早期敏銳察覺到風險,果斷避開紅海,轉而深耕白內障領域。
2011年率先投入白內障雷射,是全臺最早的業者之一,市場發展證明這項選擇正確。隨着高度近視人口與銀髮族比例持續上升,白內障治療需求更爲龐大,他抓住趨勢,專注資源,讓澄清眼科在銀髮醫療市場持續壯大。雖然多數時間仍投入看診與開刀,但隨着組織規模擴大,他不得不從醫師角色轉型爲經營者。2013年攻讀中山大學EMBA,之後更進修中山大學企管博士,將商學院的財務、稅務、組織管理知識引入體系,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強化企業文化。
自1997年創立第一家診所以來,澄清眼科的展店速度逐步加快。早期平均7至8年開一院,2013年縮短爲每5年一院,2018年進一步壓縮爲4年。到2022年後,幾乎做到「每年一院」。截至今年底,全臺將有第九間分院。如今,澄清眼科每年服務病患超過30萬人次,臺北車站分院就超過300坪。
吳孟憲強調,醫療產業最大的資本不是金錢,而是人才。因此澄清眼科設立「分潤制度」,讓年輕醫師有機會「體制內創業」。透過利潤分享,年輕醫師可在據點創業、獨立運作,初期甚至可分得5成盈餘。這樣的制度不僅吸引人才,也促進團隊向心力,帶動組織成長。在他看來,從童年立志、逆勢創業,到如今打造全臺最大的眼科專科醫院體系,始終貫穿的,是一份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