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運動部」是體育改革關鍵契機 張思敏教授談組織升格與未來願景
張思敏教授提供
歷經多年倡議與討論,臺灣終於預計於2025年9月9日正式成立「運動部」,這不僅是體育行政體系的升格,更是體育政策治理模式的一大轉捩點。對於這項改革,長年深耕於體育教學、行政與國際推廣的張思敏教授,認爲這場組織升級既來自「因勢利導」的政局判斷,也迴應了民間體育界長期以來的殷切期盼。
「我們當然是贊成的,而且是贊成很久了。」張思敏教授語帶堅定。他指出,臺灣體育行政架構過去從「教育部體育司」變爲「體委會」,再變爲「教育部體育署」,歷經多次更動,卻始終在體制上處於邊緣角色,行政資源有限,難以發揮系統性的推動力。雖然「署」級機關已具備一定的執行力,但隸屬教育體系之下,總有政策方向與資源配置「要看教育部臉色」的尷尬處境。
此次運動部的成立,可以說是「因勢利導」,順着社會氣候與政治氛圍水到渠成。近年來,無論是2021東京奧運、2023杭州亞運,2024巴黎奧運及備戰2028美國洛杉磯奧運。
此次運動部的成立,可以說是「因勢利導」,順着社會氣候與政治氛圍水到渠成。近年來,無論是2021東京奧運、2023杭州亞運,2024巴黎奧運及備戰2028美國洛杉磯奧運。
臺灣選手屢創佳績,再加上運動產業與健康意識在疫情後迅速升溫,運動在青年世代與全民生活中,已非「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而是選民關注的政策重點。張教授坦言,「這一次可以推動,是因爲總統賴清德熱愛運動尤其是臺灣的國球棒球在國際賽事的成就,終於知道運動是票源,是年輕人的關注焦點,纔會真的動起來。」
然而,張思敏教授並不僅止於肯定「升格」本身,他更關心的是運動部成立後的「全民運動設計」「卓越競技提升」「多元運動產業」發展。
張思敏教授提供
他分析,運動部應結合三個面向:
第一,全民運動的推廣與健康生活的倡導
第二,競技體育的制度化支持與國際競爭力培養
第三,運動產業的發展,包括場館營運、運動科技、運動觀光與品牌經營。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政府已規劃設立「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中心」與「運動產業發展中心」,代表政策思維朝向整合化與產業化邁進。
不過,他也提醒,運動部未來最大的挑戰在於「人力專業」與「體系整合」。過去體育署在教育部內部推動政策時,往往人力有限、組織分散,「現在若只是把名字改掉、人數增加,卻沒有專業治理的能力,那反而是組織膨脹,效果有限。」張思敏教授呼籲應引進跨領域人才,並建立一套完整的運動治理架構,例如將學校體育迴歸教育部體系,要有妥善的串聯與連結。運動部則專責社會體育與競技運動的政策統籌,避免權責不清與資源重疊。
張思敏教授指出,運動部的成立不應只是政策亮點或選舉承諾的兌現,更應是一場體育文化的深層革新。他強調:「體育或運動,從來不只是拿金牌而已,它更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健康水平、文化素養與國民凝聚力。這一次,我們終於有機會,把臺灣的體育生態系統做一個全盤整合與重啓。」
從體育司到體委會到體育署,再到即將上路的運動部,這是制度演進的必經歷程;而如張思敏教授所言,這場轉型若能真誠面對現實挑戰、找對人、訂好方向,臺灣的運動發展也許真的可以迎來一個全新的世代。
張思敏教授提供
延伸閱讀:推動全民運動與體育改革 張思敏教授體大退休後的新角色及理念轉變
飯店營運中的運動觀光 張思敏教授力推體育結合觀光創新模式
任職協會與「舞王秀」賽事實踐 張思敏教授協助運動舞蹈學生升學機制建立
從協會制度到黃金計劃 「網球教父」張思敏教授的人才推廣戰略
成爲社會融合的工具 張思敏教授重視身心障礙運動推廣與運動平權
「金牌是一時,制度是長遠」張思敏教授前瞻性奧運選訓練體系建構
資源整合!張思敏教授之籃球振興計劃與臺灣籃球制度研究
成立臺灣體育政策協會 張思敏教授從講座到跨域倡議
張思敏教授宣導健康運動 個人實踐自我運動機制與終身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