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又大又美」 代價會是什麼?
川普總統日前在真實社羣平臺發文宣稱,「又大又美法案」將爲美國帶來「地表最強的邊境防線、最強的經濟體、最強的軍事實力」,並保證美國繼續成爲全球最強大國家。然而,這份近九四○頁、涉及龐雜稅務改革與財政措施的法案,是否真如川普所言能讓美國重回強盛?或是如馬斯克等人質疑徒具「又大又美」之名,卻暗藏國債、浪費與經濟風險?
從美國國會官網的HR1官方法案文本來看,「又大又美法案」涵蓋共和黨多個核心訴求,包括持續性減稅、邊境安全提升、大幅擴張國防預算、能源自主、擴大煤炭與石油生產、提升關鍵礦產的國內供應鏈能力等。特別在能源政策方面,法案允許聯邦土地與海域進行大規模的化石燃料租賃與開採,加速煤炭開採審批,透過降低特許權使用費,強化美國傳統能源產業競爭力。
法案另一面則顯示出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法案取消多項再生能源與電動車優惠措施,包括住宅與商用節能補貼、電動車購置抵免及電動充電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這些政策轉向,不僅可能讓美國落後於全球能源轉型趨勢,也對美國國內的再生能源與電動車產業帶來明顯衝擊。
在財政與國債議題上,「又大又美法案」提升美國舉債上限達五兆美元,以避免短期債務在八月違約。儘管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樂觀估計,此法案最終將降低債務佔GDP的比例,其推論前提卻十分脆弱,需仰賴經濟持續高速成長、利率維持低位,以及國際市場持續對美元與美國國債信任的高度穩定性。然而市場已出現對美國財政紀律疑慮的跡象,高盛與國會預算處的分析指出,該法案未來十年恐推升三.三兆美元國債,債務佔GDP比率恐突破一三○%。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倫曾提出透過關稅及美元貶值,以解決貿易逆差與美國製造業困境。然而此一策略短期雖有利美國企業競爭力回升,卻將對全球經濟與國際貿易體系帶來嚴重動盪和不確定性,美元貶值對新興經濟體尤其造成壓力;以臺灣爲例,新臺幣升值將嚴重削弱臺灣出口商品競爭力,並使大量持有美元資產的金融機構與壽險公司面臨資產評價損失風險。此外,該法案可能帶來的美國社會成本也不可忽視,爲填補大規模減稅與擴張支出造成的財政缺口,美國政府可能大幅削減社會福利與醫療補助預算,這將使數百萬美國弱勢族羣面臨醫療保障不足的問題。
綜上所述,「又大又美法案」企圖透過短期擴張性財政與貿易保護主義,以快速重振美國經濟、強化邊境安全及國防實力,表面看來可能讓美國短期內展現強大姿態。然而從長遠經濟結構調整、國債控制與國際貿易秩序穩定性觀之,此法案卻蘊藏高度的經濟風險與社會成本。川普強推並通過該法案,或許能贏得短期政治紅利,但這種以透支未來財政穩健性爲代價的「美麗願景」,能否維繫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或最終只留下難以承受的經濟包袱?仍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