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家醫院半月接診7例 夏秋之交蜂蟄傷進入高發期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夏末秋初,蜂類活動進入活躍期,蜂蟄傷事件頻發。8月22日,記者從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獲悉,進入8月以來,該院急診科已連續收治7例蜂蟄傷患者,其中有兒童因傷情較重需住院治療。醫生特別提醒,蜂蟄傷可能引發致命性全身過敏反應,一旦出現呼吸困難、面部腫脹等症狀,必須立即就醫。
天台晾衣引發羣蜂攻擊
四人同時受傷兒童傷情最重
8月初的一個上午,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急診科緊急接診了4名被蜂羣攻擊的傷者,其中包括兩名成人和兩名兒童。據傷者家屬介紹,事發時一名老人在天台晾曬衣物,兩名兒童在旁玩耍,可能因抖衣服的動作驚擾了蜂巢,瞬間引來大量蜂羣圍攻。隨後趕來查看情況的另一名家長也未能倖免,四人全身多處被蟄傷。
其中,3歲半的男童晨晨(化名)傷勢最爲嚴重,腹部有7處蜇傷痕跡,右臂還有 1處傷口,到院時已出現低熱症狀。急診醫生立即爲四名傷者進行傷口沖洗等緊急處理,三名成人經數小時留觀未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後離院,晨晨則因傷情複雜轉入兒童風溼免疫科接受住院治療。
據醫院統計,截至8月15日,急診科又陸續收治兩起蜂蟄傷案例,3名兒童不幸中招,所幸經及時處理後均無大礙。“每年8月至10月是馬蜂蜇傷的發病高峰,此時蜂類進入繁殖築巢旺季,對人類活動異常敏感,極易發起攻擊。”一名急診科醫生解釋道。
蜂種不同危害懸殊
全身過敏反應需高度警惕
據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專家介紹,我國常見的蜇人蜂類主要分爲蜜蜂和胡蜂(俗稱馬蜂、黃蜂),二者蜇傷的危害程度差異顯著。其中,蜜蜂蜇傷的危害相對較低,一般不會造成全身多臟器功能損害,以局部治療爲主。而胡蜂就不同了,它蜇傷的危害性更大,它的尾針刺破人的皮膚後釋放毒液,可通過過敏反應及直接毒性作用致病,而且過敏反應與劑量無關。
專家解釋,蜂蟄傷後的症狀主要分爲幾類——局部反應通常在幾分鐘內出現,表現爲傷口發紅、疼痛和腫脹,一般幾小時內可消退,部分腫脹可能持續1—2天;全身性過敏反應則極爲危險,患者會出現全身蕁麻疹、皮膚潮紅、血管性水腫等皮膚症狀,以及聲音嘶啞、喉頭水腫、呼吸急促、哮鳴等呼吸系統症狀,嚴重時可出現頭暈目眩、低血壓、休克等心血管症狀,若不及時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少數患者還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症、腎功能及電解質異常、頭暈、頭痛、凝血功能障礙、腹脹、噁心、嘔吐、消化道出血等不常見表現。
牢記“拔、洗、敷”三步急救
出現這些症狀立即送醫
針對蜂蟄傷的應急處理,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專家給出“拔、洗、敷”三步法——
首先,若蜇刺殘留皮膚內,可用鑷子拔除、膠布粘貼帶出或拔罐吸出,切勿擠壓傷口以防毒液擴散;其次,根據蜂種選擇沖洗液體,蜜蜂蟄傷用小蘇打水、肥皂水等鹼性液體,胡蜂蟄傷用稀釋食醋(白醋與水1∶1混合)或0.1%稀鹽酸等酸性液體,若無法判斷蜂種,可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最後,沖洗後立即冷敷傷口,手腳腫脹明顯者可擡高患肢減輕症狀。
若出現局部炎症反應,專家建議,可外用1%氫化可的鬆乳膏;瘙癢明顯時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疼痛劇烈者可服用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緩解。但醫生特別強調,一旦出現快速擴展的皮疹或蕁麻疹、聲音嘶啞或喘鳴、面部及口脣腫脹、呼吸困難、無尿少尿或醬油色尿等任一症狀,必須立即就近前往醫院就診,切勿延誤治療。
專家提醒,夏秋季節戶外活動時需加強防範,建議穿着淺色光滑面料衣物,減少對蜂類的吸引;發現蜂類時保持冷靜,切勿奔跑、鞭打或撲打,最好靜止不動待其飛走後再離開;如果被蜂蜇傷,出現不適需及時前往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