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學校食堂新變化!師生同桌就餐,實現“同材同價同窗口”

開學第一週,不少同學都發現學校食堂發生了一些新變化。

教師食堂關閉,教師窗口取消,就連食堂里老師專屬就餐區的木板隔斷也拆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排隊打飯,一起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就這樣,師生成了“飯搭子”。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變化,我們從各個學校瞭解到,是因爲今年春季學期開始,成都市全面推行師生同餐,即全校教職工與學生共同就餐,要做到在同樣的食堂、以同樣的價格、吃同樣的飯菜。成都還被納入了師生同餐省級試點。

師生同餐第一週,新的“飯搭子”們吃得咋樣?聊得如何?我們走進一些中小學校進行了探訪。

成都蒙彼利埃小學

建校起就實行師生同餐

一起吃飯讓師生關係更加平等

“老師,你寒假看哪吒了嗎?”“老師,你最喜歡什麼菜?”“老師,上次食堂做的冬瓜排骨湯骨頭渣有點多,你能不能跟食堂說說?”20日中午,成都蒙彼利埃小學兩個食堂里人聲鼎沸,學生們在老師的組織下分批排隊打飯,來到班級就餐區一起用餐。

四年級13班的鐘亞藍老師告訴我們,雖然學校要求學生安靜就餐,但面對陪餐的老師,孩子們總是隨時化身“話匣子”,層出不窮的問題讓新老師幾乎“招架不住”。

而這樣的“難題”,每個蒙小的老教師都非常熟悉。作爲十年前建校時就開始實行師生同餐制度的學校,蒙小的老師們早就習慣了在吃飯時隨時收到孩子們的提問。雖然學校設置了班級生活委員等崗位收集意見,還會定期舉行學生代表大會,不過孩子們還是更喜歡跟朝夕相處的老師直接交流。

“孩子們跟老師親密無間,我們家長也特別高興。”蒙小五年級10班何佳琪的媽媽是本週“家長陪餐”的輪值家長之一,她表示孩子入學時就開始跟老師“同桌共餐”,幾年下來跟老師關係非常好,一點也不“怕”老師。

蒙小校長芶鵬表示,師生同餐給學校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平等的觀念在老師和學生中牢牢樹立,“師生同餐讓老師和同學們的相處從教室擴展到生活中,學生不會覺得老師高高在上,老師們也從關注分數轉變爲更關注學生個性化的成長,在教育教學中也會更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跟學生平等交流;而且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信任,增進了感情,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參與感。”

溫江區光華實驗中學校

從“師生同竈”到師生同餐

拆除隔牆拉進距離

在剛剛結束的寒假裡,成都市溫江區光華實驗中學校(以下簡稱:光華實驗中學)拆除了將師生就餐區分隔的“一米”木板隔牆,並取消了教師就餐區,真正實現的是師生在同一窗口排隊打飯,在同一區域就餐。

20日上午第五節課後,同學們陸續來到食堂。這些天,在一二層就餐區同學們發現,打飯的隊伍中多了許多熟悉面孔——班主任老師、科任老師,還有校長。

初一學生唐嫣介紹,開學第一天她就發現,原本在食堂二層將學生與老師就餐區隔離的一米矮牆被拆除了。她說,“一米矮牆拆除前,總覺得那是一條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分界線,去除後,感覺與老師間的界線沒了,大家一起吃飯聊天,距離更近了。”唐嫣在開學第二天午飯時就與班主任同桌吃飯,她還了解到,老師最愛吃的是甜椒肉絲。

在食堂二樓13號取餐口前,前來就餐的戴成校長與前後的同學們熱烈交談着,話題從美食愛好者延伸到家庭生活,還討論起學校菜品的改進方向。

戴成表示,此前光華實驗中學雖設置了教師就餐區,但一直實行的是師生同竈”“師生同菜”制。此次推行師生同餐,意在進一步強化校園食品安全監管,老師在與學生一起就餐時,能及時發現問題,保障學生吃得健康、吃得放心,而且也能讓老師與學生關係更近,“拆除‘一米牆’,打破的不僅是物理隔閡,更是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成都市七中初中附屬小學

送餐到教室

每班兩位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就餐

中午12點,成都市七中初中附屬小學(以下簡稱“七初附小”)二年級四班班主任唐詩怡老師,正在教室裡爲同學們分餐。

西紅柿牛腩、肉末蒸蛋、乾燒西蘭花、白菜湯……“我們班的小朋友最喜歡肉末蒸蛋了,來排隊打飯的時候都特別積極,也會是第一個光盤的菜。”唐老師說。有同學說自己不喜歡吃西蘭花,唐老師則會溫柔地勸說:“每種菜都要嘗一嘗哦,西蘭花的營養很豐富的。”

待到爲最後一個孩子盛好飯菜,唐老師也爲自己盛了一份。“吃完了還想吃的就自己來添菜,不能浪費哦。”交待完這一句,她才坐下來和同學們一起享用午餐。

學校執行副書記袁強告訴我們,學校中午都會送餐到教室,每個班都會有兩位老師爲學生們分餐,之後共同進餐。學校的管理層幹部也會在午餐時間來到各低年級段的班級中陪餐。“有了老師陪伴,孩子們能夠吃飽吃好,同時還能安靜就餐,養成良好的就餐禮儀。”

曾經作爲代表參加家長陪餐的李翊禾媽媽表示,老師會時不時提醒孩子“吃慢點,小心別被骨頭卡住”,個別孩子挑食,老師也會耐心勸說,“就和我們平時在家一樣。”陪餐進行時,學校領導也會前來巡查,詢問陪餐家長的意見與感受。“那一刻,我真切地體會到了學校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這份重視,並非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口號或形式上,而是實實在在地貫穿於細微步驟之中。”李媽媽說。

成都外國語學校

師生同餐已實施好幾年

家長可申請到校品嚐菜品

“我們實行師生同餐已經好幾年了,老師同學早都習慣了。”成都外國語學校校長龔智發介紹,由於學校規模比較大,學生比較多,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劃定了相應的就餐食堂。但無論初中部、高中部還是國際部,全體老師包括校長,每餐都跟同學們是一樣的。

鑑於學校有八千餘名學生用餐,爲了錯開就餐高峰期,老師們的主要就餐時間是上午11點30分開始,上午最後一節課的老師,就跟學生的就餐時間一致,爲12點10分。

“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師生同餐,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除了校長每日陪餐、幹部餐餐點評外,學校還在食堂留有意見簿,會根據學生需求增加或調整菜品種類。同時,學校還建立了膳食委員會,接受家長對食堂的衛生、安全和菜品質量的監管,邀請家長隨時到校品嚐並提供寶貴意見和建議。”龔智發介紹。

高一年級12班家長樊女士就在上學期報名參加了學校的家長進校活動,不僅體驗了學校高一食堂餐,還走進了後廚。“在申請時,學校表示有健康證的家長還可以參觀食堂後廚。”樊女士說,從這個細節來說,學校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做得還是很細緻,“我們當天去食堂的時候,有很多老師跟學生在一起吃飯,這比啥都有說服力,我們家長沒有什麼不放心的。”

成都七中東部學校

老師以身示範

養好學生就餐習慣

“周老師,選科後,我們的英語學習該如何安排?”19日中午,在成都七中東部學校的食堂裡,高一(1)班學生陳凱馨正在與英語老師一起用餐,“周老師對我們很友善,上課也非常詼諧幽默,今天剛上完英語課,就想着和周老師一起吃個飯。”陳凱馨說,自從師生同餐後,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老師溝通交流,她會利用這段時間與老師分享生活趣事、學習困惑、食堂建議等等。

據成都七中東部學校副校長張卓介紹,學校從上學期期末開始,就正式推行師生同餐制度。在這之前,教師在食堂二樓用餐,學生則分佈在負一樓與一樓。新政策落地後,食堂二樓已暫停使用,師生們共同在負一樓和一樓就餐。“其實,不管是菜品的種類、定價,還是分量,一直都維持原樣,主要變化在於教師的就餐區域有所調整。”

張卓介紹,學校開設了精品套餐、特色餐、炒飯、麪食、冒菜等多種窗口,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分離了就餐人羣,所以師生排隊打餐的時間並不長。同時,沒有最後一節課的老師可以選擇錯峰就餐。

“現在看來,師生同餐的成效顯著,確實非常好。”張卓告訴我們,實施師生同餐後,學校師生間的距離更近了,學生們會主動邀請老師,甚至校長當“飯搭子”,爲學校各項工作建言獻策,老師也能借此機會,及時爲學生答疑解惑,瞭解學生的身心狀態。在用餐過程中,老師們還可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爲習慣和素養品德,讓教育在生活場景中自然發生。

成都七中英才學校

取消教師就餐區

師生形成“餐桌共同體”

新學期開學前,成都七中英才學校專門召開了教職工大會,講解了“校園餐”相關優化辦法。按照師生“同食堂、同窗口、同菜品、同價格”的原則,提升校園餐質量,確保師生膳食健康、安全、公平、透明。

20日中午時分,我們在成都七中英才學校看到,現場不少老師都在和學生一起排隊打飯,在打完飯菜後,學生們和老師們坐在一起就餐,邊吃邊聊。“我覺得這樣很好,有更多時間可以跟老師交流,聊一些關於生活、關於興趣愛好的話題,增進彼此的瞭解。”一位學生說,要是對飯菜有什麼建議,還可以當場就跟老師反饋。

“和孩子們一起吃飯,我會留心關注一下菜品質量和份量,畢竟都是長身體的時候,我會盡量建議菜品搭配的時候做好葷素搭配,要記得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和學生們坐在一起用餐的李老師說。

“師生同餐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一是老師和學生同吃‘一鍋飯’,事實上就形成了‘餐桌共同體’的關係,倒逼着學校管理者更加關注校園餐飲質量,共同守護‘舌尖’安全,從而‘讓師生的口味決定廚師的勺子’。二是師生同餐會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校園文化的健康和諧發展,讓師生不僅僅是課堂裡的‘師生’,更是生活中的‘朋友’,是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共同成長的夥伴。”學校黨總支書記伍新春說。

成都市田家炳中學

老師學生成“飯搭子”

實現“同材同價同窗口”

中午12時許,成都市田家炳中學的食堂內飯香四溢。

這學期開始,學校關閉了教師食堂,嚴格落實師生同餐制度。老師和學生同排一隊、同坐一桌,在寬敞明亮的食堂裡一起吃飯,真正實現了教師和學生就餐“同材同價同窗口”。

老師和學生一起排隊打飯,那麼會不會增加老師的用餐時間,耽誤教學工作呢?

對此,田家炳中學黨委書記鄭朝暉表示,爲了保證老師們的日常工作不因排隊就餐受到影響,學校採取了錯峰就餐的措施,鼓勵沒有課或者中午有其他工作任務的老師,提前10分鐘就餐,錯開學生就餐的高峰時段。

不過我們在現場看到,選擇提前就餐的老師並不多,大部分老師都還是和學生一起在排隊打飯,一同就坐。“我覺得這種形式挺好的,吃飯的時候還可以跟同學們隨意聊聊天,大家也都很放鬆,氛圍很好。”一位年輕老師說道。

鄭朝暉說,以前可能家長會擔心學校食堂是不是在給老師“開小竈”,娃娃吃得不如老師好,其實並沒有,現在師生都坐在一起了,家長也就不需要有這樣的顧慮了,食堂也會不斷豐富菜品,提高質量,讓飯菜不僅要有營養,還要口味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