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李順裕教授推跨域課程 醫療結合機器人打造新世代人才
國立成功大學李順裕特聘教授在參加臺北國際照顧博覽會時揭示一項跨領域整合藍圖,希望在114學年下學期配合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劃,規劃智慧運算生醫跨域晶片系統應用課程於智慧運算跨域教學計劃中,將醫療與機器人技術結合,透過課程設計與研究計劃同步推進,培育新一代具跨域能力的人才,同時利用可應用於臨牀與長照的人形機器人載具,建立老人陪伴、照顧與服務的核心技術以及關鍵零組件。此計劃不僅強調教學實作,更着重自主研發,避免過度依賴國外技術,打造符合臺灣需求的在地化解決方案。
李順裕特聘教授在展覽會推廣無線智慧聽診器(貼心音)、無線心律記錄器(貼心片)、寵物照護裝置(寵心律)等產品。 吳國棟/攝影
課程方面,李順裕特聘教授強調,未來的教學設計將以「醫療」與「機器人」兩大跨域核心爲主軸。學生不僅學習基礎醫學與電子資訊技術,更透過專題實作,親自參與機器人與醫療裝置的整合開發。例如,課程將安排學生操作無線智慧聽診器(貼心音)、無線心律記錄器(貼心片)、寵物照護裝置(寵心律),並進行藍牙連結、數據蒐集與分析。透過跨域訓練,學生能在學習中實際接觸產業應用,提升研發與問題解決能力。
研究計劃則鎖定「人形機器人載具」應用與關鍵零組件的研發。李教授指出,傳統市售機器人多爲封閉式設計,無法針對需求進行改良或加裝感測器,限制了醫療應用的彈性。因此,成大團隊採取「買來開發」策略,即在基礎載具平臺上進行再開發,加入智慧感測模組、智慧驅動裝置,甚至改善移動與姿態控制,以滿足健康監測與居家照護的需求。這樣的模式可確保技術自主性,並促進產業轉移,讓在地廠商能持續優化產品。
在人形機器人載具的應用上,技術挑戰首推「腳部功能」。目前市面上多數機器人以輪子移動,雖具穩定性,但無法模擬人形機器人的行走與貼近感,對於長者關懷與健康互動有其限制。李教授表示,團隊正與具專業經驗的合作單位協力開發可行的腳部模組,並進行與上半身結構的整合測試,以確保機器人能穩定行走、移動至目標位置進行互動。
另一大挑戰是跨裝置整合。醫療應用需要多種感測器同步運作,例如心律監控、情緒偵測、血壓量測等。如何將這些檢測結果傳輸到人形機器人載具上,以提供即時的健康照護與關懷,是研發團隊的核心任務。爲此,計劃引入藍牙技術作爲連結方式,並開發可擴充的軟硬體平臺,讓機器人能提供更多的健康照護服務。
此外,研究策略上,李教授堅持「在地化」與「開放性」。若單純引進日本或歐美成熟產品,往往無法修改與擴充,導致技術受限。相反地,自主開發不僅可因應臺灣人口老化與長照需求,也能將成果轉移至本土廠商,協助其產品更靈活、更貼近實際市場需求。李教授強調,這不只是技術研發,而是「解決臺灣問題」的重要一步。
計劃成果也將透過展覽與實測向社會公開。包括無線智慧聽診器、無線心律記錄器、寵物照護裝置等,預計於今年11月8-9兩日,搭配臺灣科學節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展出,讓民衆親身體驗醫療科技。透過公開展示,不僅能促進學界與產業交流,也能加深社會對於跨域科技應用的理解。
總結來看,李順裕特聘教授領導的「醫療 × 機器人」跨域計劃,從課程教育、技術研發到成果應用,均展現出清晰的實施藍圖。雖然人形機器人載具仍面臨腳部行走與跨模組整合等挑戰,但透過跨領域合作與在地化研發策略,成功大學有望在未來打造出具健康照護價值的人形機器人,爲臺灣邁向智慧醫療時代奠定關鍵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