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志委員:建議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籤,保障公平與多樣性並重

(原標題:陳偉志委員:建議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籤,保障公平與多樣性並重)

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開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繼續關注教育話題。他建議,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籤,深入推進中考制度改革和試點工作,完善制度建設促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

陳偉志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2006年《義務教育法》修訂後明確規定“不得將學校分爲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小學和初中學段明確不得設立重點學校,與此同時各地也在普通高中陸續取消了“重點高中”稱號,但長期以來,“重點高中”以及後續評選的“示範性高中”等名號,事實上成爲了政府、社會和學生家庭評判學校質量的標準,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雷同的培養模式和辦學追求:部分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導致普通高中“千校一面”、擠壓特色發展空間。

陳偉志表示,近年來,各地出現了一些以“重點”“示範”高中及其開辦的分校爲代表的“超級中學”,憑藉歷史形成的壟斷地位和資源優勢,通過跨地區掐尖招生的方式,不斷搶奪縣域高中優質生源,並以此吸引縣域優秀高中教師,形成了“虹吸效應”,擠佔縣域高中發展機會和必備的資源。陷入“發展鎖定”的縣中處於低位運行,教師難以獲得職業認同感。由於“超級中學”的存在,加劇了社會對於教育的焦慮,破壞了縣域基礎教育的生態。

如何重構高中教育生態?陳偉志提出四方面建議:

第一,優化示範性高中功能定位,強化資源輻射作用。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籤,推動示範性高中從“升學競爭主體”向“區域教育樞紐”轉型。例如,鼓勵其牽頭組建教育聯盟,共享課程、師資和教研資源,帶動薄弱校協同發展。

第二,深化招考制度改革,保障公平與多樣性並重。全面推進“優質高中招生名額100%分配到校”政策,遏制掐尖招生;同時探索“綜合素質+特長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爲特色高中預留髮展空間。

第三,創新管理體制,構建多樣化發展的配套政策支持體系。指導地方政府推動高中階段學校評價方式變革,創新教育財政支持機制建設,通過經費支持引導高中階段學校多元化、特色化發展。

第四,推動職普深度融合,打破人才培養壁壘。通過“職普學分互認”、“雙師型教師流動”、“職教高考與普通高考互通”等機制,逐步消除職教標籤化;支持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技能課程,職業高中強化文化基礎教育,真正實現“雙向奔赴、協調發展”。

陳偉志認爲,推動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是立足新時代經濟社會轉型與人才需求升級的系統性革新。他建議構建“試點探索-分類推廣-動態優化”路徑:在東部發達地區設立示範區,聚焦特色課程開發與職普融合機制創新;中西部縣域側重資源均衡配置與縣域高中振興模式探索,通過差異化實踐提煉可複製經驗。同步完善資源補償機制,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教師輪崗制度化、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等舉措,強化薄弱地區高中基礎能力。

陳偉志總結說,教育生態重構本質是利益格局與評價體系重塑,需以制度創新打破“單一評價導向”,以資源重組消弭“馬太效應”,實現“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選擇”的包容性願景。各級主體應協同推進高中教育從“分層競爭”向“分類卓越”轉型,爲建成高質量教育強國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