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凱:年底航運量將超越疫情前 飛安策略將朝三面向著手
交通部長陳世凱22日指出,隨着國內航運量快速回升,截至9月已達4,286萬人次,預期年底將全面超越疫情水準。然隨着航運量成長,飛安挑戰也更加嚴峻,交通部將從三方面着手,依循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強化監理體系;導入AI與大數據分析,提升預警與調度能力;推動跨國合作與交流。
交通部民航局今日舉辦「2025年飛航安全管理國際峰會」,陳世凱會中致詞時提到,飛航安全是交通部最嚴肅且最重要的議題,攸關國家安全、社會韌性與人民信任,交通部責無旁貸,民航局更是重中之重。他強調,今年峰會以「以領導出發、以安全爲常」爲主題,結合創新科技與韌性治理,正呼應全球航空產業安全發展的三大核心方向。
陳世凱指出,臺灣是海島國家,航空交通是與世界連結的命脈。臺灣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樞紐,每天有上千航班起降或經過臺灣空域,除是國際航空體系的參與者,更應肩負保障全球飛航安全的責任。他表示,安全「不只是做得到,更要做得更好」,這是臺灣飛航安全發展的目標與承諾。
陳世凱提到,國內航運量快速回升,截至9月已達4,286萬人次,恢復至疫情前的96%,預期年底將全面超越疫情水準。隨着航運量成長,飛安挑戰也更加嚴峻,交通部將從三方面着手:第一,依循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強化監理體系,主動掌握業者安全表現;第二,導入AI與大數據分析,提升預警與調度能力;第三,推動跨國合作與交流,吸收國際經驗、持續精進安全文化。
他並指出,面對極端氣候與亂流頻發,科技創新將是維持飛安的關鍵。交通部與民航局將持續與國際夥伴合作,攜手打造更安全、更具韌性的航空體系。最後,陳世凱強調,「安全的追求沒有止境」,期盼透過政府、業者與國際社羣的共同努力,讓臺灣的飛航安全成爲全球信任的典範。
民航局長何淑萍也提到,大家在講「領導」,其實並不是指「領導者」個人,而是在談「領導力」。所謂的領導力,是指體系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發揮對於安全的影響力。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這個領域中的領導者。這一點非常重要。「認識與環境變遷」,如何確保我們在經營上能維持安全與韌性,這也是非常關鍵的議題。過去以來,國際上一直在探討各種潛在風險與外在因素對安全的影響。
何淑萍說,科技創新也是重要的助力,例如AI與技術的發展,若能善用科技創新與AI輔助,就能在決策過程中獲得更多資訊支持,提升安全管理的準確性與效率。
何淑萍說,民航局已正式發佈符合國際民航組織(ICAO)規範的全球航空安全計劃,我國亦依此訂定「國家民航安全計劃」,每年召開安全保證小組會議,並於每季檢視安全數據與執行情況。在此架構下,各航空公司、機場營運者及上下游單位皆須建立安全文化與系統管理,形成全產業共同維護飛安的體系。
何淑萍也提到,在各方努力下,航空業已從疫情低谷復甦,目前每週航班數達2,863班次,接近疫情前水準。她強調,營運創新與安全精進同樣重要,飛安需不斷追求更高標準。雖然安全投入需高昂成本,但航空安全關乎生命與信任,是無可取代的價值,政府與業者都將持續以最高規格守護飛航安全。
交通部民航局今日舉辦「2025年飛航安全管理國際峰會」。(餘弦妙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