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杰投入影像醫學 看見內在力量
陳世杰認爲AI可協助第一線醫師快速找到早期的病患,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不過他也強調,AI無法取代醫生,「不會用AI的人,纔會被會用AI的人取代。」(鄭鬱蓁攝)
「我常常說,臨牀醫師看的是外在美,而我們看的是內在美」。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教授,從醫30年,開玩笑的一語道出影像科醫師的工作核心。從小喜歡畫畫,擁有圖像學習和圖像記憶的天賦,這份與生俱來的能力,成爲他選擇影像醫學的契機。
民國80年從醫學系畢業後,陳世杰選擇了影像相關科別,他表示,許多疾病「肉眼看不見」,即使再厲害的外科醫師切開病患身體,也不一定能看到小於1公分的腫瘤或結節,因此就需要影像科醫師利用超音波、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透過影像定位,協助其他醫師找出疾病的根源。
有別於傳統,放射線科醫師以往主要是擔任臨牀醫師的幕後支援者角色,如今,影像醫學科漸漸走向醫療決策的核心,進一步參與臨牀治療。陳世杰多次帶領檯大影像醫學部團隊,開發多項影像AI診斷的系統,如用智慧型手機拍照,15秒就能知道是否罹患口腔癌的「口腔癌AI快篩」、到近期全球首創的「胰臟癌AI輔助診斷」等套組,讓影像醫學科醫師從幕後走向幕前能夠直接幫助到病人。
陳世杰分享,一名有原發性顫抖症的阿嬤,手抖十年了,去過八間醫院看病都好不了,到市場買菜,拿50元硬幣給老闆,老闆問「有需要一直抖,這麼不甘願付錢嗎?」甚至手抖到把滾燙的湯不小心倒在老母親身上。直到陳世杰團隊以結合磁振造影MRI與高能量超音波的「經顱磁振導航超音波聚焦手術」,即「神波刀」,精準定位腦部中極細小的核,再以聚焦超音波燒灼,不用開刀、不必麻醉,就可消除,阿嬤術後開心的告訴團隊,終於不再手抖,能夠畫出直線了,讓陳世杰相當有成就感。
陳世杰指出,影像醫學正邁入AI熱潮的階段,目前正在多方結合人工智慧強化醫師診斷,尤其是臺大擁有全國最完整、最複雜的數位影像資料庫,若能導入AI學習,有望發掘更多醫師肉眼難辨的病竈線索。以口腔癌、肺癌、胰臟癌爲例,透過AI輔助篩檢,可協助第一線醫師快速找到早期的病患,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不過他也強調,AI無法取代醫生,「不會用AI的人,纔會被會用AI的人取代。」他認爲AI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是未來醫療再升級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