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尿有泡泡會散掉 不是蛋白尿
尿液檢查是評估腎臟功能的方法之一,可檢測尿中的蛋白質(蛋白尿)、紅血球(血尿)、糖分等。(王家瑜攝)
(太陽星提供)
一早起牀小便佈滿泡泡,許多人以爲是「蛋白尿」,擔心腎臟疾病找上門。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腎臟科主任蕭景中解釋,由於夜間尿液濃縮,或是前一天吃重鹹,造成尿液中有小泡泡,通常一下子就散去,不用過度擔心。
蕭景中分享,因爲尿液有泡泡而就診的病人,大約8成都不是蛋白尿,通常因爲夜間尿液濃縮,早上第一泡尿較多泡泡,或是前一天吃重鹹、加工類食品或火鍋,腎臟需要排除多餘的溶質和鹽分而濃縮尿液,表面張力稍大而造成泡泡。如果真的是腎病症候羣的蛋白尿,通常表面張力非常大,都是久久不散的大泡泡,而不是一下子就散的小泡泡。
另外,常有女性透過健檢發現蛋白尿,但再次檢驗或定量再驗就消失了,蕭景中說,通常是泌尿道中的白血球或雜質被誤認爲是蛋白尿了,尤其常發生在泌尿道感染或是經期前後。
想知道自己的腎功能狀況,蕭景中提醒簡易口訣「雞生蛋」。「雞」是肌酸酐;「生」是腎絲球過濾率,透過肌酸酐、年齡、性別等數值算出,愈低愈不好,30ml/min以下是第四期腎臟病,15ml/min以下是第五期,也就是準備洗腎了。
「蛋」則是蛋白尿,需看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如大於30mg/g屬於微量蛋白尿,大於300mg/g是巨量蛋白尿,數值愈高,腎功能惡化愈嚴重,洗腎風險愈高。
蕭景中也提醒,「護腎」的意義在於長期給腎臟較小的負擔,而不是吃了特定東西后腎功能就會上升,例如平時多選擇天然、非加工類食品,少醃製醬料、少油炸、少鹽、少油、少含糖飲料,勿喝湯或進補。如果腎功能不佳,可能須進行低蛋白飲食。
反之,「傷腎」就是加重腎臟負擔而造成傷害。例如大量攝取加工食品,如雞排、勾芡羹類,或是超量飲用楊桃汁或含有維他命C的飲料,可能造成腎臟堆積草酸鈣,引發急性腎損傷。
蕭景中也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用藥需留意,例如骨科、復健科、感冒常用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絕對要避免或減少使用;如需使用顯影劑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務必和醫師討論;Aminoglycoside、Vancomycin等抗生素也會傷腎,務必注意使用。(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