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成癮「對兒少影響更大」 醫憂:成爲逃避壓力的出口
▲浮濫使用ChatGPT等AI工具恐有成癮風險。(圖/記者吳立言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ChatGPT等AI工具日益進化,成癮風險也上升。對此,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助理教授林朝誠醫師說,當年網路、手機興起,研究團隊均觀察到有成癮疑慮,故之前便預期ChatGPT應無例外,而個案的出現也證明AI確實有成癮可能,且力道恐更強,關鍵在於「雙重擬社會互動」。
林朝誠表示,相較一般網路產物,ChatGPT的吸引力、散播速度都更驚人,主因是ChatGPT有學習能力,可像真人般社交,還能生成文字、影像、聲音,非常有助於創造完全符合期待、甚至優於期待的角色,加上可提供24小時不間斷互動,常造成使用者滿意度持續提高,進而導致更加依賴。
針對此特性,林朝誠說,團隊提出「雙重擬社會互動」的新模型,來解釋這種全新、與過去單純網路成癮不同的現象。他解釋,在傳統模式中,媒介由公衆人物或其公司所控制,使用者即使看到心儀偶像,當下也只能將感動放心裡,但在雙向互動模式中,媒介的提示詞是由使用者提供給AI,再由AI賦予特徵,這可帶來即時的心理正向增強,更有機會成爲使用者逃避壓力的出口。
林朝誠也說,ChatGPT等AI模型對兒少的影響可能更須關注。他強調,近期研究已示警使用GPT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下降,以及面對複雜情境時缺乏獨立判斷能力,且有多項調查顯示,「心理陪伴」已成爲生成式AI使用者最常用功能,而18歲以下族羣對於和AI互動的接受度,又高於其他年齡層,這將使兒少經「雙重擬社會互動」、形成對現實錯誤認知的風險更大。
▲專家擔心AI工具對兒少的影響可能大於成人。(圖/新北教育局提供)
針對這類「外溢」到現實生活的錯誤認知, 林朝誠說明,AI幾乎不會動怒,即使沒有完全配合使用者,也多以溫和方式應對,如此「無條件接納」可能更容易導致兒少使用者誤解人際互動,進而在現實中也運用不當言語,甚至騷擾、觸法,各界均應警惕。
林朝誠提醒,就如同電玩,AI有潛在風險,但也有正面效用,不必過度負面看待,各界應提供「如何正確使用AI及其陪伴功能」的衛教資訊,才能協助更多民衆獲得AI效益並免於成癮。
此外,林朝誠與團隊也呼籲學界正視此議題,應有各領域專家加入,包括資訊、心理健康、教育、兩性等,一起評估ChatGPT/AI成癮的診斷標準與危險因子等,而政府單位除應擬定AI使用建議並制定相應政策,更應積極推廣AI認知,例如新加坡資助40歲以上公民補強AI教育,而歐盟近期倡議加強《數位服務法》,希望保護兒少免受「超大型網路平臺」的傷害,這類他山之石都可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