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5.0的美麗與哀愁

▲當ChatGPT 5.0 隆重登場時,它披上「跨世代博士級專家」的光環,幾乎讓全球社會陷入一場科技狂歡。(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當 ChatGPT 5.0 隆重登場時,它披上「跨世代博士級專家」的光環,幾乎讓全球社會陷入一場科技狂歡。官方與產業界的宣傳詞彷彿在訴說一個嶄新的未來:這不僅是一款產品,而是一場將徹底改變人類知識生產方式的革命。

ChatGPT 5.0 被冠以「全科博士」之名,聲稱能以更快的速度、更長的記憶與更深的理解陪伴人類。與過去使用者必須自行選擇 GPT-4.5、GPT-4o、mini、o3 等不同架構相比,如今的 5.0 能根據對話複雜度與需求,自動切換於標準、輕量、極致精簡與深度推理模式之間,彷彿真正進入「智慧隨選」的時代。

然而,當我們回顧這段短暫卻喧囂的歷程時,不禁要問:ChatGPT 5.0 真能兌現它所描繪的承諾嗎?在被神化的光環下,隱藏的落差一一浮現。這不僅是一項技術的檢驗,更是一場全球秩序的試煉。

烏托邦式的神話建構

在 ChatGPT 5.0 的宣傳故事裡,世界似乎將迎來一個近乎完美的未來。OpenAI 與產業界描繪的畫面,是一個能跨越人類智識邊界的系統,語言、數據、圖像、聲音全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教育界幻想它能成爲教學助理,醫療界期待它成爲診斷輔手,企業界更視其爲效率革命的引擎。輿論甚至將其比喻爲「人工智慧的 iPhone 時刻」,如同 2007 年智慧手機顛覆人類生活一樣,ChatGPT 5.0 似乎要徹底改寫人類與知識的關係。

這種烏托邦式的敘事,不僅是市場操作,更是政治工程。當 AI 被包裝成「國力的新指標」時,它的意義已經超越技術本身,成爲大國角力的象徵。

對美國而言,掌握博士級 AI 意味着在下一個世代競爭中佔據主導權;對其他國家而言,是否能跟上這場潮流,幾乎被等同於能否進入未來的知識秩序。正因如此,ChatGPT 5.0 的登場既是科技進步,也是權力展示。

▼在 ChatGPT 5.0 的宣傳故事裡,世界似乎將迎來一個近乎完美的未來。OpenAI 與產業界描繪的畫面,是一個能跨越人類智識邊界的系統,語言、數據、圖像、聲音全都在它的掌握之中。(圖/ChatGPT)

博士級專家的低級錯誤

然而,當宣傳的幻象遇上現實的檢驗,落差變得格外刺眼。首先是專業正確性的困境。ChatGPT 5.0 的語言表達與邏輯組織的確更自然,但它仍舊會製造幻覺。許多專業案例揭示,它的「博士級智慧」仍不可靠。

無法正確回答美國最近12任總統的基本資料;律師在使用它草擬國際仲裁文件時,雖然得到格式完美的文本,但其中引用的法條根本不存在;醫師測試它的診斷建議,發現其中夾雜錯誤的臨牀建議,若不加甄別,可能造成嚴重後果。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博士級的光環,更多是市場術語,而非專業保障。

其次是記憶與上下文理解的缺陷。雖然 5.0 標榜具備長期記憶,但在實際長篇互動中,它仍會遺漏細節甚至自相矛盾。一位研究生與 AI 討論數千字的論文架構,結果最後生成的內容卻完全偏離最初主題,顯示它難以像人類博士般保持專注與延續性。這種「短期聰明、長期健忘」的表現,與博士級智慧的要求仍有根本差距。

再者,多模態能力的現實差距更令人質疑。ChatGPT 5.0 雖能處理文字、圖像與語音,但在臨牀影像分析上,表現依然不及專業醫師;在商業簡報中,它雖能讀取圖表,卻無法精確掌握關鍵數據。這種「半成熟」的狀態,與宣稱的專家水準仍有顯著落差。

第三,安全與倫理問題依舊懸而未解。雖然演算法進步讓它更懂得「隱藏偏見」,但仍可能被誘導生成不當言論或錯誤建議。當博士級 AI 被要求展現中立時,它所做的更多是修飾與掩飾,而非真正的解決。

整體而言,這些只是技術落差,問題還不算嚴重。但 ChatGPT 5.0 的推出,真正的影響早已超越技術層次,直指全球權力格局。

美國的智慧壟斷

對美國而言,ChatGPT 5.0 是一所無形的「博士學院」,透過 API 與平臺源源不絕地向全球輸出知識,滲透金融、醫療、教育、軍事等領域。這種輸出,不僅是商業模式,更是新型態的文化霸權。它將全球人才與產業的依賴鎖定在美國的技術平臺,使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領先地位更難動搖。

反觀挑戰者,中國的「文心一言」、歐盟的「Gaia AI」、日本的「Sakura Model」雖然努力追趕,但在跨語言理解、跨文化適應與安全防護上仍難匹敵。於是,全球知識產出逐漸集中於少數平臺,美國形成了一種新的「智慧石油壟斷」──掌握的不再是能源,而是人類知識的生產與分配。

這樣的壟斷並非單純的市場競爭,而是赤裸的權力結構。當博士級 AI 被用於資訊戰時,假訊息不再是粗糙的謊言,而是以嚴謹邏輯與數據包裝的「專家級說服」。

民主社會的公共討論將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大衆要如何判斷一段看似完美的分析,究竟是人類專家撰寫,還是演算法生成?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如果OpenAI 做到原來標榜要開源,那人類社會很快地來解決問題。但諷刺的是OpenAI雖然名字有「Open」,但其實自三年前發佈ChatGPT並引發AI熱潮以來,便對自家技術保密甚深,阻礙AI 的進步。

在期望與哀愁之間

不過最近OpenAI 在ChatGPT 5.0上線前幾天也號稱免費分享用於支援聊天機器人的兩個AI模型。公開的兩個模型,分別名爲GPT-oss-120b和GPT-oss-20b,是在AI軟體託管平臺Hugging Face上線。

不過此業內人士也踢爆,分享只是「開放權重」模型,將其核心模型參數公衆化,做到可以透過微調提供透明度和可自定義性,但並不是提供完整的訓練數據或代碼。

相比之下,真正的「開源」AI模型也將其完整的源代碼、架構和訓練細節公衆化,提供更高的透明度、可重複性和社羣驅動的改進。也就是 OpenAI 還是留一手,「開放權重」提供了一個可達性的中間地帶,不是「開源」去提供開發和理解的最全面的方法。

ChatGPT 5.0 的故事,說到底是一則現代寓言:它被塑造成博士級專家,卻在現實中屢屢露出幻覺、健忘、不精確的破綻。它既帶來希望,也帶來哀愁。這場神話的破滅,反映的不僅是技術未臻完善,更是人類社會在科技敘事下的集體盲點。

因此科技革命從來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ChatGPT 5.0 所揭示的,不是智慧的終點,而是挑戰的起點。

對臺灣而言,關鍵不在於抱怨落差,而在於如何善用可以掌握的力量,將其導入教育、產業與文化建設,避免淪爲被知識壟斷邊緣化的依附者。唯有保持清醒與批判,我們才能在美麗與哀愁之間,找到持續前進的方向。

▼ChatGPT 5.0 的故事,說到底是一則現代寓言:它被塑造成博士級專家,卻在現實中屢屢露出幻覺、健忘、不精確的破綻。它既帶來希望,也帶來哀愁。(示意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