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愛與愁-AI的美麗與哀愁以先進空中交通爲例

AI應用於交通之中,可否萬無一失,讓乘客安心,仍是一大難題。圖/美聯社

今年6月巴黎航展中出現第六代全電動、自主飛行空中計程車,作爲壅擠城市替代方案,引起熱議;特斯拉在美國於6月22日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才一天,便因違反交通規則,引來主管機構針對Robotaxi違規原因展開初步調查。這些空中及地面先進交通工具的共通點都仰賴AI人工智慧後臺操作,人們在驚歎之餘,也擔心一旦系統失靈。

AI早在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中就被提出,當時學者秉持的信念是「要在機器上重視人類智慧」。之後,吸引上千萬美元投入AI研究,但是,因低估工程難度,AI發展歷經幾次低潮。2016年,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博士爲人類發展AI的宿命提出震聾發饋的警語:「成功創造人工智慧可能是我們文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它也可能是最後一次-除非我們學會如何規避風險。」霍金博士似乎已經爲AI的美麗與哀愁留下最深刻的批註。

2023年至2025年這波AI蓬勃發展浪潮中,AI被應用在企業發展的自動化、數據分析、決策支援與創新等方面,但是,專家也提出AI的高額建置成本、龐大優質數據、安全及隱私風險、倫理和道德問題、社會關係衝擊等缺點。以交通運輸爲例,雖然,飛機有很多功能已經自動化了,自動駕駛系統可讓飛機自行飛行,甚至可以自行降落,但還是需要機師做出自動飛行系統無法做出的快速決定,例如,處理飛行中的亂流。

縱使如此,預估將於2026年開始商轉的先進空中交通(AMM),已然發展成未來航空運輸的一個創新概念,且正在形成一個新的航空運輸生態系統,其中包括無人機的次級系統。現有民航機或直升機仰賴駕駛員操作飛機、使用石化航油爲燃料、需要飛行跑道及機場設施等。

但AAM使用高度自動化的飛機;可以電力或氫氣爲動力,比傳統航空燃油更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垂直起降方式飛行,可使用機場周圍規劃飛行路線;最特別的是,可飛行於城市與大都市地區上空約1,219.2公尺的低空域空間,將人與城市、和人與特定地區高效率地串連起來,且適用於救災、協助消防任務,並在緊急事件期間向難以到達的地區提供物資,有商業潛力。

目前最引人注意的AAM專案,就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製造商Eve Air Mobility與巴西AAM營運商Revo簽署首份框架協議,共同推進都市空中交通發展,合約金額高達2.5億美元;該專案預計可將兩小時的通勤時間縮短至20分鐘,連接商業區、住宅區和機場,還可實踐綠色交通目標。

要達成此一美麗願景的前提,需要國際各領域專業人士研議解決一些令人哀愁的問題,例如:AI和新型感測器在AAM自主系統中的作用及認證,達成人機協作和人類自主協作的概念,確保機器運算的「萬無一失」。這類技術問題,值得全球AI指數評比僅21名的我國,好好整合半導體產業鏈及軟體設計優勢,搶攻國際AAM產業的系統研發,爲臺灣再創「新數位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