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徵稅收用途應儘速法制化
(圖/總統府提供)
針對政府擬撥補臺電1000億元遭國民黨提議不如普發全民1萬元。賴清德總統進行「團結國家」第四講時表示,不贊同國民黨普發1萬元現金的主張,更詢問現場民衆「你們缺這1萬元嗎?」臺下有支持者大聲附和「買菜就用掉了」!1萬元已是許多勞動族三分之一的月薪資,如果「1萬元買菜就沒了」,那老百姓的生活要怎麼過下去?
丹娜絲颱風侵臺前一天(6日),臺北市果菜市場平均價格已提前上漲17%,近日不只高麗菜大漲,青江菜、A菜等葉菜類都變貴了,蔬果在臺風期間平均已漲了3到5成,菜販更坦言菜價恐怕還會再上漲2、3周以上。市場零售的雞蛋價格在近日也悄悄上揚,之前雞蛋24顆約100元,現在同樣價錢只能買19顆,物價變貴了,生活更不易。
對於育有子女的4口的勞動家庭而言,「還稅於民」的每人1萬元不是小數字,對靠剝蚵洗菜的外配、打零工和市場路邊擺攤待業者、對拾荒度日的孤貧家庭,「還稅於民」的每人1萬元已比一個月的勞動所得多很多。萬物齊漲之下,1000億元撥補臺電後,誰又能保證電價會不會因燃煤、天燃氣的價格變動而又調漲呢?
1萬元多元對達官顯貴和有錢人,或許真的「買個菜就沒了」,是不太需要。但對大多數的臺灣勞動家庭,1萬元都可抵上1個月的菜錢和1年的水電費;對未婚的年輕人來說,1萬元可以和對象看幾場電影並喝幾杯奶茶,增加彼此的瞭解和感情,這1萬元真的不可少。
2024年臺灣稅收超徵金額高達5283億元,而且臺灣近年來連年超徵稅收,有可能是臺灣經濟成長可觀,但也可能財政主管機關估算的失能。學者和財務專家都主張政府應強化稅收預測機制,除由財政主管機關估算外,還可委託民間機構進行獨立預測,提高稅收預估準確度,並且更應法制化超徵稅收用途。
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長短期合計6兆餘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5.7萬元,超徵稅收理應用於優先償還債務,確保財政穩健,爲子孫負責;或者應先補強健保、增加社福(育兒津貼)和公共建設(蓋社會住宅)等,避免稅收運用不當,引發爭議。
當今在超徵稅收用途未「法治化」之前,「還稅於民」的聲音很大,用於還債和增強社會韌性的聲音也很大。或許,先拿去年的一半超徵稅收「還稅於民」,普發每人1萬元給全民2300萬人,讓人民自由花用共享經濟成長紅利,再留2800多億元用於減債和增進社福與公共建設支出,2800多億元依舊不是小數目,政府好好的運用應該也大有可爲。超徵稅收用途如果法制化,相信雜音就會小很多。
(作者爲空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