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家寒蟬效應 殺傷力更甚司法

罷免臺東藍委黃建賓團體,1日將二階連署書送至臺東縣選委會。(蔡旻妤攝)

國民黨因罷綠委行動遭到檢調北中南抄家約談,寒蟬效應果然發酵,罷免綠委吳思瑤的領銜人張克晉無預警喊退,罷吳後續恐出現變數,倘罷團不能說服張克晉,或無法在第二階段交件截止前湊足一階提議人半數同意書,罷免就提前下課,效果比司法介入更暴力直接。

張克晉的退出理由其實不難聯想,據瞭解,當初是國民黨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協助聯繫張克晉,而張身爲資深國民黨員,長期活動於士林、北投區,對於吳思瑤的問政也有所不滿,因此答應擔任領銜人。孰不知,檢警調突然大動作抄家,從國民黨臺南市黨部開始,遍地開花,罷免領銜人當然人人自危。

罷免吳思瑤第一階段提議人名冊最終合格份數是4108件,按照《選罷法》,替換領銜人需要提議人1/2書面同意,也就是需要重籤超過2054份同意書,等於把第一階段連署推倒重來。不僅耗費時間、人力、物力,更因爲罷免過程已瀰漫綠色恐怖主義,屆時提議人還敢不敢出來籤同意書,也不容樂觀。

調查局長陳白立日前在立院坦承有召開視訊會議談及罷免案偵辦,雖然調查局出面駁斥視訊會議與特定罷免案件毫無關聯,但擺在眼前的就是「辦藍不辦綠」,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張克晉是名未深度涉入政治的老百姓,自然感受到無形壓力的襲來。

當罷免成爲「被偵辦」的理由,當司法行動被廣泛解讀爲「報復性辦案」,無論是否真的違法,參與者都可能陷入「只要參與,就有事」的恐懼,擔心日後無法全身而退。張克晉的退場,既非個人怯懦,也非政治立場轉變,而是社會正逐漸陷入一種「不敢發聲、不敢行動」的壓抑氛圍,這種幽暗不明的威脅,比正式宣佈戒嚴更恐怖、更具嚇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