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社區助餐點升級養老驛站

易惠敏爲老人發餐

北京的養老服務今年將有很多新的亮點值得期待。在年初的北京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爲新一年的養老服務工作明確了“任務書”: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在“老老人”數量較多的區域新建50個養老服務中心,優化養老助餐點佈局。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往天通苑北街道(以下簡稱“天北街道”)探訪,作爲典型的大型居住社區,這裡人口密集,養老服務需求旺盛。社區通過一個又一個小而精的養老助餐點,將豐富的養老服務延伸到社區的末梢,逐漸探索出一條超大型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特色化樣本。

·樣本·

助餐點升級成爲老人幸福驛站

上午10點40分,天北街道北苑二區的養老助餐點飄出了陣陣飯菜香,38份餐食分裝在三個大大的橘黃色保溫箱裡準時送達。保溫箱裡氤氳着熱氣兒,今天的午餐菜色不賴,有海帶土豆燉排骨、銀芽炒肉絲、蒜蓉油菜、炒鹹菜絲,主食是紅豆飯和蒸紅薯,配一份蟲草花冬瓜湯,清真餐則是將兩個主菜換成了紅燒鱈魚、牛肉青蒜豆腐。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紅紅綠綠的菜品看着讓人頗有食慾。

“20元一份,管飽,味道也不錯,每天都變着花樣,讓人放心。”自從2023年3月這個助餐點啓用以來,夏玉奶奶成了這裡的常客。“我家老頭兒最近住院了,自己一個人吃,又不想費勁做飯,提前一天就能訂上,下個樓就到了,方便。”

到了飯點,訂了餐的老人陸續前來取餐,這也是養老服務專員易惠敏一天內最忙碌的時刻。“阿姨您來了”“叔叔您收好卡”“這是您的清真餐”……

發餐只是易惠敏每天工作的一小部分。剛收拾好分餐所需的一應用品,北京農商銀行的兩位工作人員就帶着便攜式櫃員機如約而至。因爲有7名老人預約開通北京通—養老助殘卡的金融功能。爲了讓老人少跑路,她專門對接了北京農商銀行,將服務送到了助餐點。

作爲助餐點最爲關鍵的主事人,易惠敏已經將這裡打造成爲附近老人的“生活據點”。助餐點位於天北街道北苑二區的中心廣場上,原是社區閒置的圖書室,經過簡單改造,不到60平方米的小屋搖身變成了老年人的幸福驛站。這裡不僅提供餐飲服務,同時還提供從家政服務、助醫陪診、法律諮詢、理髮修腳、上門做飯、適老化改造,到聊天談心嘮家常,各類服務都能一一對接。

爲基本養老服務對象上門巡視、對接資源、組織活動、聊天慰藉……易惠敏把自己戲稱爲“移動的養老驛站”,一頭連着老年人,一頭連着後方的服務資源。在她手機裡,添加了近百位老人的聯繫方式,“正常需求咱都好說,要是遇上個頭疼腦熱、突發疾病的,我們24小時在線”。

平臺化運營已基本實現收支平衡

事實上,在易惠敏的背後有着強大的服務體系作爲支撐。易惠敏所在的企業是北京天通苑居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是8個助餐點和中央廚房的運營方,其母公司是北京順天通養老產業集團,這家企業又負責順天通房地產開發集團下的養老闆塊,運營着整個天通苑地區的養老事業。

北京順天通養老產業集團總經理趙國良告訴北青報記者,平臺化運營是關鍵。抓住養老助餐這個主線業務,依託助餐點提供助浴、助潔、助醫、助行、普法、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服務,精準對接供需。“小小助餐點好比一個樞紐,其中鏈接了豐富的爲老服務資源,包括家政、律所、旅行社、家裝等等,20多個深度合作伙伴可滿足轄區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爲老年人打造一站式養老服務,推動養老‘不離家、不離街、不離親’。”

如何選擇合作伙伴?趙國良表示:“資質是首位,同時考慮企業在業內的信譽、口碑、影響力、服務質量,一旦出現不誠信、不合規行爲,通過合同約束讓他出局。我們也不會選擇急功近利的夥伴,養老掙不了快錢,因爲這是一項長遠的愛心事業,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今,經過持續運營,該企業在天北街道佈局的養老機構、驛站、助餐點等多條線業務中,已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未來的利益增長點在哪裡?趙國良表示:“關鍵要靠口碑積累、做好服務,才能增加銷量,助餐點搭載的其他業務也會產生消費訂單,我們作爲平臺也能從服務商手中獲得分成。口碑越好,服務量也就越大,從而讓老年人獲利、企業經營可持續、也能爲政府分憂,實現多贏。”

類似助餐點已經發展到7家

翻開天北街道養老服務點位圖,類似於北苑二區的助餐點還有7個。依託這些助餐點,每天有400多份餐食從中央廚房送達各個社區,化解老人的吃飯難題。

據瞭解,天北街道共有19個社區(村),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0292人,佔比21.2%,老齡化程度較高,養老需求也很旺盛。據天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朱飛介紹,2023年初,街道對轄區3000餘名老年人做了需求調研,其中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佔比72.75%,排在全部需求的首位。爲解決老年人的急難愁盼,街道很快召開養老助餐部署會,並先後在西二東、北二西、中二、中三等社區通過改造物業閒置資源、放置集裝箱等方式建起了養老助餐點。與此同時,每個助餐點都建立了“養老助餐羣”,老人們可通過現場、電話、微信羣等方式進行訂餐、諮詢、提出意見或建議。

助餐點的選址頗有考究。

朱飛介紹,這些助餐點大部分分佈在居民活動頻繁的社區廣場,大多是利用社區閒置空間改造而來,目的就是爲了讓居民就近就便獲取服務。同時,爲了保證助餐點不能擾民,在徵得附近居民同意後,選址儘量保證腳程在10分鐘以內的地方。據統計,去年全年昌平區老年餐服務人次大約爲17萬人次,而天北街道就有6萬多人次,服務佔比超三分之一。

實際上,老年人的需求不只是助餐。“地方有了,還得想辦法豐富它的功能,將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又找到北京順天通養老產業集團,將原先他們承接的驛站功能嫁接到助餐點,通過佈局養老專員,將助餐點打造成一個個微平臺,全方位滿足老人需求,通過這些‘點’帶起整個養老服務的‘面’。”

“助餐點好比爲老服務的毛細血管,直接延伸到居民家門口,而像易惠敏這樣的養老服務專員,就好比一根根神經末梢,直接觸達每一位老年人,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養老服務資源。”朱飛這樣形容。

·對話·

從被動落地政策到主動搭建平臺

對話人:天通苑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朱飛

北青報:天北街道養老設施如何因地制宜?

朱飛:通過引入專業養老機構、完善社區助餐網絡、拓展養老服務場景三大舉措,我們構建起了“1(機構)+3(驛站)+8(助餐點)”養老服務體系,因地制宜探索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

在機構養老方面,天通苑地區擁有三家養老院,分別是兜底保障型的天通苑北街道養老照料中心,主要服務高齡、失能失智的特殊老年人,普惠型的天通大愛頤養中心,以及高端型的天通苑國際養老機構,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其次,在社區養老服務方面,轄區內有三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可以提供醫養結合、文化娛樂等六大類養老服務;再往下就是分佈在社區裡的8個助餐點以及配套的中央廚房,將豐富的爲老服務送到了居民家門口。通過不同層級的服務體系,能夠基本覆蓋全街道3萬多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需求。

北青報:在這一模式中,政府扮演怎樣的角色?

朱飛:我們的思路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把運營的事情交給市場。首先,要選擇靠譜的合作伙伴。在1999年,順天通房地產開發集團就承接了天通苑的開發工作,旗下子公司北京順天通養老集團專門從事養老服務已有十多年,資質過硬,在轄區內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口碑,又紮根社區、熟悉社區情況,這是我們選擇合作伙伴時的考量。

其次,儘可能給予優惠和支持,幫助企業減輕負擔,比如助餐點的場地基本是閒置空間,養老服務驛站的租金由街道承擔,可以節省場地成本;每出一份老年餐,財政會給企業補貼3元錢。

此外,監管是關鍵。我們會不定期抽查企業服務情況,公司內部也會形成自我監管的閉環,包括他們在選擇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時候也要把關、回訪,對於服務不達標的、不合規的建立了退出機制。

北青報:跟以前相比,現在開展養老工作的思路有何不同?

朱飛:以前幹養老工作,更多是“被動地落實政策”,比如發發補貼,如今老年人服務需求多了、要求也高了,需要我們轉變思路去主動創新設計。雖然目前北京市正在開展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考慮到街道實際情況,暫無適宜的單體建築去全部包羅所有養老功能,但通過當前分散佈局的服務網絡,兜起了老年人的基本服務需求,形成了“資源集約化、服務精準化、運營可持續”的養老服務新路徑。我們的角色也從“政策貫徹者”“管理者”轉向“平臺搭建者”,去激發市場活力,形成區域養老服務供給的良性循環。

·迴應·

鼓勵基層結合實際探索多元供給體系

近兩年,本市正持續開展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加密養老服務供給。2023年12月,北京市印發《關於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及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養老助餐服務發展、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等“1+N”系列政策,首次提出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這一概念,這是街道(鄉鎮)層面的養老服務綜合體,可以統籌調動轄區各類養老服務資源,具備集中養老、養老助餐、老年學堂、康養娛樂、心理諮詢等基礎服務功能以及志願服務、疾病篩查、公益宣傳等拓展服務功能,可爲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養老服務。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規劃,每個街道(鄉鎮)原則上至少建設1個養老服務中心。常住老年人口超過1萬人或15分鐘服務半徑無法覆蓋的可視情增設,街道(鄉鎮)面積較小的可與屬地毗鄰街道(鄉鎮)共同設置。每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築面積原則上不少於2000平方米。服務設施可以是一處,也可以是相鄰的多處毗鄰聯合設置。

關於上述天北街道的多層次供給模式,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堅持以老年人爲中心、突出‘需求導向’的前期下,我們鼓勵各區、各街道/鄉鎮、各社區/村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創新,整合爲老服務資源,構建多元供給體系,爲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養老服務。”

此外,北青報記者還從昌平區民政局瞭解到,該區瞄準提升爲老服務持續發力。例如,已爲居住在昌平區範圍內具有北京市戶籍且60週歲以上的,特困分散供養、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經評估爲失能、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建成家庭養老牀位854張,累計爲1752人開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去年,全區新建10家養老服務驛站,超額完成年度建設任務,下一步將繼續織補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空白點,新增養老服務驛站3家。在養老助餐方面,去年新建65家老年餐桌,完成年度工作任務的162.5%,今年繼續梳理老年餐桌建設空白點位,積極引導社會餐飲企業參與養老助餐服務,將新建助餐點40個。養老服務補貼津貼發放、失能老年人評估、居家適老化改造、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等工作也將繼續進行,不斷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本版文並攝/本報記者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