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00億“掏空式分紅”讓它再次出圈,科興生物的那些股東們意欲何爲

9年前,一場私有化風波引發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VA.US,下稱“科興生物”)曠日持久的控制權爭奪戰;9年後,一場鉅額分紅再度讓科興生物重回公衆視野,同時控制權的爭鬥暗流涌動。

今年4月和6月份,李嘉強主導的科興生物董事會,接連拋出三輪分紅方案,按照公司7186萬的總股數計算,累計分紅金額最高達到89.11億美元(按7月18日當天匯率中間價摺合人民幣約637億元,下同)。

科興生物還未披露最新的報表數據。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爲107.24億美元(約766.77億元人民幣),如果以此粗略計算的話,上述超過600億的分紅需要消耗公司八成多的賬上資金,這被外界形容爲“掏空式”分紅。

而這場天價分紅會對科興生物帶來哪些潛在影響,更成爲外界關注的焦點。在科興生物發展歷史上,就曾因爲股東分紅而影響了產品開發。

天價分紅溯源

李嘉強背後的強新資本(1Globe)是科興生物的股東之一。早在2013年,強新資本開始在二級市場上買入科興生物股票。2016年,在美股上市的科興生物慾啓動私有化回國上市,但引發了控制權之爭,主要涉及兩方,一方是科興生物創始人尹衛東,另外一方是科興生物旗下北京科興公司董事長潘愛華,雙方各自拉來資本組成買團,欲參與私有化科興生物。

李嘉強曾向潘愛華一方倒戈。2024年,潘愛華因職務侵佔、挪用資金等罪名入獄。科興生物的控制權實質演變爲尹衛東與李嘉強之間的競爭。

2025年1月,英國倫敦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以“歷史決議程序存在瑕疵”爲由,將董事會中的四名成員替換爲強新資本在2018年提名的人選。這次判決後,李嘉強組建了他和小股東奧博資本爲代表的科興生物董事會。

2025年3月,科興生物小股東恆潤投資提出,過去三年多,科興生物坐擁超百億美元的淨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卻未給股東分紅,而科興生物旗下公司已經分紅,該股東要求現任董事會將其中的89億美元(約636.35億元)分給股東,恢復在納斯達克的交易,並對母公司及子公司提供完整的會計信息。

2025年4月1日,李嘉強董事會宣佈,決定派發每股55美元(約393.25元)的特別現金股息,這輪分紅涉及金額達到39.52億美元(約282.59億元人民幣)。

2025年6月,科興生物董事會又相繼拋出每股19美元(約135.85元)的第二輪特別現金股息,以及每股20美元至50美元的第三次特別現金股息派送方案。

若三輪特別股息全部支付完畢,股東每股最高可獲得124美元(約886.6元)的分紅,總分紅額最高可達89.11億美元(約637億元)。

2019年2月,科興生物因“治理失效”被納斯達克強制停牌至今,公司股價停留在6.47美元/股(約46.26元)的價位,按照7186萬總股數計算,公司總市值約4.65億美元(約33.25億元),按此計算,三輪分紅的總金額,是科興生物市值的19倍。

時至今日,上述第一輪的分紅方案已在實施中,而第二輪、第三輪的分紅還沒有實施。

哪來那麼多現金

在啓動第一輪分紅時,李嘉強董事會稱,預計利用科興生物及子公司的可用現金資源爲分紅提供資金。

科興生物賬面上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儲備,得益於疫情期間新冠疫苗上市銷售所帶來的利潤積累。

2021年2月,科興生物旗下控股孫公司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科興中維”)研發的新冠疫苗“克爾來福”獲批附條件上市,成爲中國批准上市的第二款新冠疫苗。

按照科興生物官網介紹,這款新冠疫苗在包括中國在內的60餘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使用。

科興中維原本是科興生物旗下全資公司,成立於2009年5月。2020年1月,科興中維開始研發新冠疫苗“克爾來福”。伴隨着科興中維後續新股東的引入,科興生物對科興中維的持股比例從100%降低至59.24%。

新冠疫苗的成功上市,給科興中維以及母公司科興生物都帶來了利潤增長。

持有科興中維15.03%股權的中國生物製藥披露的2021年、2022年、2023年的財報顯示,2020年,科興中維盈利只有9.84億元,但到了新冠疫苗上市的2021年,盈利飆升至921.14億元,而2022年盈利僅有3.37億元,到了2023年,變爲虧損33.65億元。

隨着疫情減退後,科興中維的新冠疫苗已在2023年停產。

新冠疫苗未上市之前,即2020年,科興生物賬面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有10.41億美元。得益於新冠疫苗銷售積累,到了2023年,科興生物賬面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已達到了127億美元(約908.05億元)。

科興生物層面的股東們最大的遺憾是,從2019年至今,百億美元的現金在面前(躺在賬面),卻沒能享受到(分紅)。

接近李嘉強的消息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李嘉強董事會推動的現金分紅,是希望“通過補發股息,確保股東享有公平的待遇。”

關於科興生物上市公司層面此前爲何不進行分紅,李嘉強方面的董事會認爲科興生物前任董事會沒有給出充足理由。“這次董事會推動的分紅,更多是想進行補償性分紅,穩住中小股東投資信心。”

科興生物會有什麼影響

伴隨着天價分紅的出臺,是科興生物新老董事會爭奪控制權的持續。

接近此事件的人士表示,李嘉強希望終結這場“宮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爲了轉移精力,推動強新科技原創藥的研發上市。強新科技是李嘉強於2011年創立的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不包含任何海外投資人的中國創新藥企,尚未對外公開融資。

在中國生物醫藥發展突飛猛進的關鍵時期,全球資本市場都在緊盯中國研發的創新藥。相比之下,科興生物所處的疫苗領域並不那麼讓投資人興奮,美國明星疫苗公司Moderna目前市值僅剩約120億美元,是峰值時期的不到十分之一。

而對於科興生物本身來說,懸而未決的控制權之爭,以及天價的分紅如果落實,對公司的未來發展也是影響巨大。

根據科興生物披露的2023年年報,隨着新冠疫苗銷售收入逐年銳減,上市公司層面的淨利潤已出現虧損2.58億美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還在虧損中。

科興生物旗下正在銷售的疫苗產品除了EV71手足口病疫苗外,還有甲肝滅活疫苗、流感疫苗、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水痘減毒活疫苗、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腮腺炎減毒活疫苗。不過近年來,疫苗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背景下,再加上民衆疫苗接種意識有待加強,多數疫苗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比如科興生物2024年上半年業績的虧損,就主要受公司EV71手足口病疫苗的銷售減少拖累,隨着中國新生兒手足口病發病率持續下降,這類疫苗的銷售也受到影響。

而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開展更多研發和產品開發。

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科興生物的研發費用分別爲4.42億美元、3.45億美元、1.44億美元,總共只有9.31億美元。

形成對比的是,未實施分紅之前的2023年,科興生物賬面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高達127億美元。

股東們苦惱的和爭鬥的,是這筆鉅額資金如何分掉。而旁觀這場控制權爭奪的業內人士則認爲,股東們各有各的道理和委屈,但他們看中的是如何瓜分鉅額資金,而不是謀劃公司的發展前景。

在科興生物發展歷史上,曾因爲股東分紅而影響了產品開發。2001年,尹衛東與潘愛華二人曾共同成立北京科興,這也是後續在安提瓜和巴布達註冊的科興生物前身。北京科興在發展初期急需資金進行進一步研發與發展,但股東卻無法提供支持。除了在北京科興2001年成立之時出資5100萬元之外,一些股東不僅再未向北京科興有任何投入,但卻以犧牲研發投入爲代價,持續從北京科興獲得分紅。

結果是,除了2008年獲批生產的H5N1疫苗(僅用於政府儲備)和2009年的H1N1疫苗(一過性產品),北京科興自2005年季節性流感疫苗和甲乙肝流感疫苗獲批之後,直到2015年底纔有另一個常規銷售的疫苗EV71疫苗獲批上市,中間間隔時間長達10年。

科興生物前世的前車之鑑,會不會在它的今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