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隊一球未進、一場未贏”,官方迴應

8月3日,“蘇超”第八輪迎來三場賽事,比賽結果爲:

連雲港隊2:3泰州隊

宿遷隊0:1無錫隊

鹽城隊5:0常州隊

圖爲相關比賽結果海報

鹽城隊迎戰常州隊的比賽吸引了34209名球迷到場

賽程截至目前,常州隊一球未進,一場未贏。

據江蘇“常州發佈”消息,蘇超常州賽區組委會8月4日發佈文章《致每一位喜愛常寶的球迷》,對此作出迴應。全文如下:

自“蘇超”開賽以來,歷春入夏,八輪鏖戰,不覺已接近三個月。常州隊一球未進、一場未贏,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我們每個人心頭。尤其是昨夜客場面對勁旅鹽城隊,雖然拼盡全力結果依然令人失望。

我們知道,大家期待的不僅是一場勝利,更是常州足球向上生長的力量和希望。

這些日子裡,我們看到了廣大球迷在看臺上焦急的眼神,讀到了你們在評論區的熱心留言,也感受到了你們對常州足球的真誠熱愛和深深牽掛。你們的每一份支持,我們都銘記在心;你們的每一次失望,我們都感同身受。

感謝球隊成員“真心不改”。日夜訓練,你們負重前行;勝負得失,你們承壓巨大。但你們始終堅守賽場、衝鋒在前,用信仰和堅持詮釋着對足球的熱愛。你們是這個賽季最值得我們尊敬的“孤勇者”。

感謝球迷朋友“不離不棄”。無論是大雨中巋然不動的“恐龍方陣”,還是在炎熱中震耳欲聾的助威聲浪,抑或是失利時心痛遺憾的傷心淚水,你們始終以滿腔熱情與堅定支持,賦予我們無盡的前行力量。

感謝社會各界“匯愛成光”。各方的鼎力支持和熱心包容,爲球隊的成長提供了堅強後盾;全網媒體朋友春天般的友愛,得以讓更多人瞭解常州、熱愛常州。特別是在“常寶許願池”中,無數爲常州足球和城市發展的肺腑之言,聚成了照亮前路的璀璨星河。

面對這樣的成績,我們沒有逃避的理由,必須承認,在戰術和實訓上,還遠遠不夠精準有效;面對關鍵球的處理,常有心態的焦急慌亂;與兄弟城市的實力差距,更是切實而具體的存在。但請相信,這份失利不僅不會擊垮我們,更會成爲常州足球涅槃重生的起點。常州人,最不缺的就是永不言敗、永不言棄的勇氣和韌勁。

我們知道,一次次的失利讓你們失望過、痛心過,甚至有過轉身離開的念頭,但大家依然不離不棄。這份堅守,比任何勝利都更讓我們動容和珍惜。我們向所有牽掛着常州足球發展的你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和真誠的敬意:我們定全力以赴不負期待。

永不言敗,賽場之上“寸土”必爭。今後的日子裡,我們將強化日常訓練管理,提升隊員體能儲備與技戰術磨合,增強高強度聯賽適應力。制定更加周密的備戰計劃和有效的比賽策略,確保每場比賽目標清晰、戰術得當。未來的每一戰,我們都將以“每球必爭、每分必搶”的姿態,全力以赴,展現常州隊拼搏向上的精神風貌。

永不停止,三年爲約“寸心”不渝。我們將在《常州市足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引領下,築牢青訓根基,聚焦“補短板、強基礎、提實力”,全力提升整體水平與實戰成效。我們有信心在今後的比賽當中不斷追求蛻變,讓我們的球隊持續進步,踢出精彩。

球迷朋友們,常州這座城市歷經千年變遷,卻依然昂首闊步、勇立潮頭。我們相信常州足球的發展也不會因一時的低谷而停滯不前。讓我們一起,給球隊多一些成長的空間,給城市足球多一些培育的耐心。讓我們共同在挫折中攜手成長,在陪伴中見證蛻變,在未來的勝利勳章上,刻下每一個你我——不離不棄的名字。

“蘇超”10元票價撬動百億創收

今年國內夏天最火的足球賽事莫過於“蘇超”。

“草根”和“普惠”是這場現象級賽事的兩大標籤。當國內職業聯賽動輒數百元的門票築起觀賽門檻時,“蘇超”官方票價僅定在5—10元,部分場次也不過20元。“花一杯奶茶錢就能看場球”這樣的低門檻徹底激活了大衆參與熱情。

十三支球隊的球員也並非都是職業選手,本次賽事516名參賽選手中,僅有29人有職業背景,其餘大多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業餘球員,像教師、學生、快遞員、程序員等。

最新發布的江蘇省2025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調研報告顯示,“蘇超”前六輪江蘇線下監測的旅遊、出行、餐飲、住宿、體育五個場景合計實現服務營收379.6億元,同比增長42.7%。這一成績的取得,無疑證明了“蘇超”賽事不僅僅是一場體育盛宴,更成爲了驅動城市發展的經濟新引擎。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超此前在例行發佈會上也表示,“蘇超”的出圈反映出羣衆對多元化和羣衆性體育賽事熱情高、需求大,也展現出我國體育賽事和文化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蘊含巨大潛力。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創新推動體育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會同有關部門將繁榮羣衆性賽事活動、深化文體旅融合等納入相關規劃和政策,指導各地推動體育賽事活動與非遺民俗、旅遊觀光、餐飲美食等深度融合,創新活動宣傳與推廣,提升賽事吸引力與綜合價值,努力實現“以賽興文、以賽促旅”。

最新“蘇超”積分榜

圖爲“蘇超”目前的積分榜

你有看“蘇超”嗎?你支持哪個球隊?歡迎評論區聊聊。

出品丨21財經客戶端21熱點觀察室

觀察員丨金珊

部分內容引自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