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助餐服務讓老年人三餐無憂 龍華已建35個長者飯堂,實現街道和“老齡化”社區全覆蓋
深圳新聞網2025年3月28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明銘 吳禾昆通訊員 樑彩虹 張安達 王域之)“不僅吃飯方便了,政府還有補貼,實實在在解決了我中午吃飯的難題”。今年3月紅山社區長者飯堂運營以來,家住水榭春天小區的蕭大爺每天準點過來就餐,在飯堂打菜窗口旁,剛剛完成“刷臉取餐”的蕭大爺笑着告訴記者。
老年助餐服務是老年人關心的“關鍵小事”,也是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實事。一直以來,龍華區高度重視老年助餐服務,專門出臺老年助餐扶持政策,大力推動社區長者食堂(助餐點)的普及,目前共建設35個長者飯堂(助餐點),其中包含6個長者飯堂,基本實現了街道和“老齡化”社區全覆蓋。
守好“老人”一日三餐,讓晚年鼓腹含和
近年來,針對轄區孤寡、高齡、行動不便等就餐困難老人,龍華區創新思維,精準施策,着力推動“長者助餐服務”的落地見效。隨着長者飯堂(助餐點)在全區鋪開,像蕭大爺一樣,衆多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用豐富多樣、物美價廉、便捷溫馨的“暖心餐”。
早在2020年,龍華區就在養老服務領域提前佈局,出臺了《深圳市龍華區長者助餐服務管理辦法》,將長者助餐補貼細分爲建設、就餐、送餐、運營等“四大補貼”,其中就餐補貼給符合條件的老人給予相應的就餐優惠,既讓老人享受到了政策實惠,還保障了老人“一日三餐”無憂。
今年2月27日,龍華區民政局還與美團簽訂了《長者助餐服務框架合作協議》。通過依託美團信息智能化手段,最大化發揮“助餐補貼”的實用效能,爲轄區老年人構築一條網上“助餐專線”,積極探索“助餐服務新模式”。
精心調配長者“菜籃子”,想吃什麼點什麼
爲促使長者助餐服務擴面提質增效,龍華區還積極引導6個街道探索發展高適配性助餐服務模式,因地制宜科學配置,着力構建選擇多、品類多、優惠多的家門口食堂。
其中,觀湖街道依託長者服務中心對標A級標準(即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管理中最高等級)打造長者助餐示範點,爲附近老人提供堂食及外送配餐。民治街道紅山長者飯堂配備了AI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智慧化設備,通過數字化運營管理平臺,可實現智能選餐結算、AI巡查食安監管、自動化供應鏈管理等全流程智慧化助餐服務。龍華街道通過與社會餐飲公司合作,簽訂結算協議,將社會餐飲公司門店設爲助餐點,既實現了老人就近就餐,還能通過補貼以優惠價格享受社會餐飲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發展高適配性助餐服務模式上,龍華區積極鏈接社會化連鎖餐飲企業設置“助餐點”,並配有專業的營養師精心調配長者套餐服務,可謂“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幹稀搭配”,四十餘種菜品任由長者按喜好自主選擇,真正實現了“想吃什麼點什麼”。
構築“智慧”陣地,用科技守護暮景桑榆
長者助餐補貼如何使用?不久前,記者走訪了龍華區民治街道紅山長者食堂助餐點。該“助餐點”內設人臉識別系統,老人取餐刷臉,無需出示相關證件,便可享受助餐補貼,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就餐效率。
“阿姨,助餐點好不好,用餐方不方便?”當問及就餐感受時,市民陳大媽告訴記者,“助餐點”未設置前,外出吃飯要走很久,現在門口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既便捷又實惠。“感謝政府給的好政策”,陳大媽開心地說道。
據瞭解,爲打通長者助餐服務“末梢神經”,龍華區依託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通過在“助餐點”安裝人臉識別設備,可快速錄取助餐對象身份信息及對應補貼類型,實現了從刷臉到掃卡扣減再到電子化結算的“多功能合一”。同時,助餐服務數據實時上傳服務系統,各街道依照系統數據與運營機構進行費用結算,做到了全程留痕和數據可追溯,廚房後臺監控亦可實時監管。
數據顯示,近三年,龍華區長者助餐服務人次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22年1178人次,2023年35439人次,特別是2024年,全年發放就餐、送餐和運營等各項補貼211.82萬元,服務人數高達12.73萬人次、同比上升259%。
(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