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需求增但薪資沒誘因找嘸人 專家盼修支付標準隨物價調漲
根據統計,去年全國平均每位照服員需服務10.8名使用者,部分縣市更超過15人,金門縣甚至高達20.1人,工作負荷沉重。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急遽攀升,卻也揭開制度推動背後的現實困境,包含照服人力嚴重不足、補助機制未符成本、評估制度與實務脫節,以及資源分佈失衡導致服務落差等。專家指出,長照3.0若要真正承接家庭照顧責任、達成延緩失能與在地老化的願景,必須從制度設計、人力政策到評估與資源配置全面檢討,才能讓長照體系撐起高齡社會的照顧需求。
臺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塗心寧指出,去年全國平均每位照服員需服務10.8名使用者,部分縣市更超過15人,金門縣甚至高達20.1人,工作負荷沉重。與2016年相比,2024年每間機構平均減少近半照服員,照服員平均年齡超過50歲,25歲以下者僅佔3%,年輕人不願投入,顯示薪資不具吸引力,照服員工資接近每小時基本工資。此外,長照給付標準已有八年未調整,無法反映實際成本,建議修法明定給付標準應依據物價指數調整,並每兩年檢討一次。
依據去年長照需求89萬人的照顧模式分析,居家服務佔約41%、日照服務7%、住宿型機構12%;外籍看護工22%、家人自顧18%。
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居家服務、日照服務、住宿機構合計已經超過六成,取代原本以外籍看護工爲主,自行照顧比例也降低,顯示長照服務逐漸承接家庭照顧責任。但住宿機構資源投入仍不足,每月僅補助1萬元,對於容易成爲照顧悲劇的中重度失能者家庭來說,更是難以支撐。
此外,國健署推動的長者功能評估(ICOPE),目標爲及早發現老化衰退功能,卻在實務面遭遇落差。長庚大學健康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林佩欣指出,目前ICOPE僅普遍執行初評,複評因執行者多爲非專業人員難以完成,即便完成複評,也缺乏後續轉介機制,建議政府應聚焦「衰弱或失能前期、不愛出門者」,可參考北歐定期預防性訪視機制,並結合遠距監測與線上介入計劃,提升早期發現與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