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TNT新療法」開刀後免化療 醫:保住肛門機會更高
▲藝人余苑綺罹患直腸癌過世。醫界近年推出新療法「TNT」,效果比傳統治療更好。(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大腸癌嚴重威脅民衆健康,若腫瘤長在大腸尾端的直腸,由於位置關係,以往常連肛門都得手術切除;醫師說,傳統治療以「術前放化療、術後化療」爲主,但近年推出「完全新輔助療法」,將術後化療提前至術前完成,不僅腫瘤縮小、疾病控制明顯提升,也爲保住肛門帶來更多希望。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彥鈞說,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在臺灣十大癌症中的發生率、死亡率均名列前茅,尤其位於骨盆深處的直腸癌,治療最具挑戰,而以往標準療程包括術前同步放化療、手術切除與術後全身性化療,但不少患者因術後體力不佳、營養不足或併發症,無法完成術後化療,導致遠端轉移風險增加。
爲解決此困境,近年多項國際臨牀試驗如 RAPIDO 、 PRODIGE-23 等研究均證實,完全新輔助療法(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 TNT )採取先進行全身性化療,再做局部腫瘤控制的同步放化療,最後才手術的順序,結果不但成功縮小腫瘤,乾淨切除的比例提高,部分病人甚至可達「完全臨牀緩解」(Complete Clinical Response),得以採「觀察等待」(Watch-and-wait)策略,保住肛門的機會更大。
黃彥鈞強調,TNT的核心理念是「病人狀況最佳時,治療最完整」,在術前做完化療,同樣能降低術後復發,再搭配微創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患者傷口小、疼痛輕,更能兼顧治療成效與生活品質。
不過,黃彥鈞提醒,雖然TNT已展現短期成果,但每名患者的腫瘤位置、組織型態與基因表現皆不同,仍需經多專科團隊共同評估,並設計個人化療程,尤其是病竈鄰近肛門、括約肌的個案,醫病務必在「腫瘤清除」與「肛門保留」之間取得平衡。
黃彥鈞指出,近年病人更加重視生活品質,TNT提供有別於傳統的治療選項,在療效不打折的前提下,也爲想保留排便功能的患者帶來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