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相峰:中國快遞業的下一站,實物互聯網
2025年,一場由技術聚變催生的生產力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重構中國經濟版圖。AI撕裂數據與實體的邊界,量子計算探索物理規則的邊緣,綠色科技重塑增長的倫理、低空經濟、機器人、大模型打開科技躍遷的大門一2025年的中國,新質生產力已非單純的技術選代,而是智能文明與產業基因的共振裂變。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企業需要以智慧爲座標,穿透技術、組織與商業模式的“三重結界”,在數字與實體的糾纏中鍛造新物種。
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相峰分享了對快遞行業與無人機、AI等科技應用的見解,闡述了快遞行業的發展邏輯:得益於有利的政策標準、基礎設施及蓬勃的在線零售,中國快遞憑藉高效運營、AI及自動化技術應用,疊加加盟制商業模式創新,實現了規模突破,頭部網絡業務件量早已超越國際巨頭,且今年上半年行業增長率約爲19%,2027年總業務量預計達2000億件。
他提出“實物互聯網”作爲行業轉型新框架,強調其需技術支撐與標準化體系,並透露中國已經國際標準組織(ISO)正式批准牽頭成立ISO國際快遞技術標準委員會,推動國際快遞標準化及物流協同網絡構建,同時呼籲產學研各界參與共建未來快遞生態,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行業結合的創新機會。
以下爲相峰演講精彩內容,由融中財經編輯整理:
快遞行業的價值及發展內核
陳總剛纔分享了低空經濟,我對低空物流曾略有研究,在此有一個觀點與大家分享。我認爲低空物流(包括無人機領域)一定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這是我八年前得出的結論,因爲當時看到中國的創新制造能力與嚴格的空中管控形成矛盾,大概率會催生出這樣的結果。中國製造與中國創新走向世界的同時,在內部仍然面臨需要打破諸多瓶頸的問題,但其中也蘊含着大量的創新機遇。
我在快遞行業幹了23年,願藉此機會和大家聊聊這個行業的發展歷程、未來方向,以及我們是否存在合作契機。我給大家帶來一個一分鐘短片,大家可以感受下每天都在打交道的快遞網絡,背後是怎樣運行的。中國每天有5億件包裹在路上,每個成年人差不多每兩天有一件包裹,這個產業已經深度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體量來看,單是廣東省或浙江省的快遞規模,已經遠超全球第二大市場——美國市場。我曾在UPS公司工作,當年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包裹快遞公司,而如果以件量計,這一頭銜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讓位於中國企業。如今,中國排名靠前的幾家快遞公司均已超過UPS、聯邦快遞等國際企業。
我們的行業仍在高速發展中。截至今年上半年,行業增長率約爲19%,預計2027年業務量將突破2000億件,在目前每天5億件的基礎體量上還會有提升,服務網絡既向農村滲透,也將向全球延伸。
中國快遞行業的成就並非僅僅在於其體量。據零點公司調查的數據,在國內主要的服務行業中,中國在線購物和中國快遞服務已多年排在中國服務業的前兩位。我們爲客戶提供了非常有性價比的服務,當前行業內正在反內卷,在創造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同時,我們也要爲整個行業創造更高的價值。
我有一個結論:中國快遞行業憑藉極高的運營效率與成本效益管控,才得以發展至今日的規模。
其對社會的意義我不多贅述。當你離開中國、身處海外,往往會有一點“戒斷”反應——沒有任何一個市場能像中國這樣,爲大衆提供如此便利的快遞服務。
爲什麼我們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從外部政策看,基礎設施(不論是道路還是電信)的完善是重要基礎;從市場層面看,中國電子商務的在線零售滲透率將近30%,位居全球第二(第一是韓國),而這將近30%的電商滲透率,正是由中國快遞行業支撐、把包裹迅捷派送到每一個消費者手裡,這爲行業發展創造了很大的空間。
從行業自身來看,我們究竟做對了哪些事?一個是科技的應用,一個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尤其是“直營和加盟相結合”的商業模式。這是我一個直觀的觀察總結,但是我們不能止於此,還是要找尋更深層的答案。
拿圓通公司爲例,創業25年,從最初的17個員工、幾個網點起步,發展至如今50萬人的規模,實現全國覆蓋並向全球延伸,成功因素不僅限於商業模式創新、得益於科技應用的深度賦能,一定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做對了一些事,摸到了行業的發展規律,值得我們從更高維度予以觀察和總結。
未來框架:實物互聯網引領物流範式重構
我今天發言主題討論的是“實物互聯網”,可能就蘊藏着關於快遞發展密碼理論層面的答案,我把它視爲全球快遞物流轉型升級的一個新理論框架。我們今天講的互聯網都是數字互聯網,其核心功能是傳輸以比特包爲載體的信息,遵循TCP/IP協議,而這套邏輯的源頭正是互聯網誕生前的郵政網絡。阿帕網當初便是參照郵政網絡的韌性、互聯性與效率設計而成。如今我們思考物流、供應鏈網絡時可進行逆向創新:物流能否像互聯網信息一樣,通過一個傳輸實物的互聯網(Physical Internet)實現物品全球高效流通?
我們今天可謂身處在網絡世界中,由數字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與實物傳遞互聯網三大網絡撐起了社會文明與經濟的運行,三者均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通用技術爲支撐。縱觀人類科技史,文明的演進始終沿着這三大領域的效率提升推進。
從這一新的視角審視快遞行業,可聚焦三個核心維度:技術創新、商業模式與政策/標準化框架。那麼行業的發展方向何在?我認爲是向實物互聯網演進。
我們先看政策/標準化維度,2009年之前,民營快遞尚處於“黑快遞”階段。2003年我入行的時候,快遞都是東躲西藏的。2009年,這一局面徹底被改變——快遞獲得了合法地位,行業上升空間由此打開。在2009年法律通過之前,中國在2008年已經成立了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在快遞領域開始制定相關的標準。所以,法律與標準爲行業構建了重要的制度框架。從我們公司的發展角度來說,有兩個關鍵時間節點值得一提。2007年,在相關法律通過前,我就在美接待了中國民營快遞企業的代表團,改革開放早期年代我們對所謂的“黑快遞”其實持有包容態度,企業家們看到了未來。這纔有第二個節點就是今天,我們迎來了行業人工智能應用的元年,也爲人工智能研發創造了很多場景,提供了海量數據,打開了共同上升的空間。
在講科技應用之前我先給大家分享個故事,與快遞的信息處理相關,多年前我們公司CIO就告訴我,一個簡單的快遞包裹從收件到派件的全流程中,包含了23個掃描環節,也就是需要做23次的掃描去採集數據、確認包裹的狀態。到了今天,行業基本實現包裹流、信息流與財務資金流完美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但獲得基礎數據是關鍵。2004年我入行不久,UPS公司在中國部署了第一臺設備,叫DWS,放到廣州,我的老闆跟我說去實習下吧,派送兩個星期的快遞,也好好體會一下DWS,它能同時稱重、掃描讀取條碼、測量體積,是當時最先進的裝備。現在我們轉運中心的每個收件口都配置了DWS,遠遠超過美國今天在用的數量,而且使用更加方便。當年我在UPS時,公司很自豪的是包裹上分揀流水線時只需要人工翻動一次,確保有條碼的那面朝上以得到掃描。但如今中國快遞流水線上包裹隨便一放就可以取碼,工程師在兩條傳送帶的縫隙中加裝了掃描儀——包裹只要從上面過,條碼信息就可以被採取下來,這個被稱爲“六面掃”的創新爲下一步無人化操作解決了關鍵問題。這就是中國今天快遞行業發展的環境,我們快遞服務得到了整個科技創新行業、製造行業的支持,倒過來快遞又爲科技行業創造了很多創新應用場景,形成了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稍總結下,在快遞領域,技術發展有三條主線:
(1)信息技術的應用。剛纔說過了,實物包裹要快速精準遞送必須要有相應的信息。即使UPS百多年前創業的第一天,要收件就必須配電話機。
(2)分揀技術不斷髮展。
(3)高效綠色的運輸技術。
這三條技術是中國快遞領域技術創新的主線。回頭看,數字通信技術從2G、3G演進到5G,爲快遞行業發展所帶來的變革具有革命性意義。
從快遞分揀的環節看,中國快遞行業90%以上實現了自動化,這有個案例,某公司單件分揀成本幾年間就從0.39元降至0.27元,降幅顯著的關鍵就在於普及了自動化分揀系統。在這頁PPT角落還有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東西:我們稱爲“環保袋”的快遞集裝袋。稱其環保是因爲一個集裝袋的循環使用次數可高達160次,比傳統快遞袋節省了很多用料,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簡單的袋子帶來的效率提升,一個“集裝袋”可以裝載大概25件包裹,意味着單次操作即可完成25件包裹的處理,堪稱我們行業內的“集裝箱”。前兩年有一本暢銷書的書名很傳神,叫《集裝箱改變世界》,我說我們這個是“集裝袋改變快遞行業”一點也不過分,因爲這是標準化、單元化物流的雛形。
在運輸環節,人工智能的應用推動了運輸方式的創新變革,具體體現在無人駕駛與無人車的應用上。目前我們已有數百輛派送車投入使用,用於長途幹線新購入車輛普遍搭載L2級輔助駕駛系統,對提升安全性、降低油耗,實現降本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的論壇主題是人工智能的應用,2019年我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爲“人工智能將引領新一代物流技術的方向”。這是當時的一個判斷,記得那幾年我們已經討論完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等技術,人工智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我提出人工智能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場景構想,涉及車貨匹配、語音識別、無人駕駛、智能化場站管理、圖像識別、物流運營、管理仿真等領域,這是當時的看法現在看來很粗淺,隨着大模型技術的出現,人工智能進入新的階段,我們於2023年開始引入大模型技術,並制定了人工智能應用策略。目標是讓人工智能會思考、看得見、聽得懂、說得出,應用於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我們的策略初期是“智能問數”,即通過人工智能對全網數據進行高效彙總分析;第二階段是藉助人工智能實現流程優化,再下一步將邁向決策支持乃至行業重塑。現我們已推進至中間環節,對未來AI應用場景、發展路徑,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早在2018年我與專家有過一次印象深刻的對話。當時我們已經開始接觸人工智能。專家告訴我對比美國與中國的發展路徑,美方的優勢是算法和研發,領先於通用人工智能(AGI);而中國的優勢則在於場景與數據,擅長髮展垂直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快遞作爲一個日均處理5億件包裹、與數億消費者交互的行業,我們的場景與數據優勢尤爲突出。未來,我們相信快遞業與衆多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存在廣闊合作空間。
我特別想強調的是,行業創新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技術還需與商業模式相適配。中國快遞行業最引人矚目的商業模式創新就是基於社區信任的“加盟制”。正如李小加先生髮言提到的“滴灌式”發展中,有個要培養一百條蟲還是數萬條蟲的問題,我們行業就屬於“萬蟲”領域——全國共有超5萬個快遞加盟商,它們均有一定的現金流需求,且每日都在應對19%的增長壓力,歡迎李總多關注支持快遞網點。在加盟模式下,總部與網點實行層級分工:總部負責搭建網絡平臺,網點則承擔本地化運營。這種模式實現了中心化管控與本地化運作的完美平衡,激發了民間創業精神與活力。這5萬多個加快遞盟商未必像在座的各位一樣擁有博士、碩士頭銜,他們可能曾是石材老闆、餐館老闆乃至小區保安,依託總部打造的平臺,在天南地北協同、接力,快速構建起覆蓋全國的配送網絡。
如今我們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加盟管理體系,在中國快遞管理學中,對加盟商賦能及對加盟網絡維護與管理是核心內容。加盟制快遞這一模式當年曾引發爭議,而如今市場已經給了清晰答案:幾個直營與加盟相結合的快遞網絡完成了中國近80%的業務量。我認爲這一模式的價值及合理性無需爭議,它正是未來全球實物互聯網在中國的實現形態——實物互聯網所倡導的通過遵守統一協議、應用標準化物流單元與開放共享物流節點資源以實現物流的大規模社會協同理念,在中國的市場上已轉化爲實際高效運行的快遞網絡,這可能就是中國快遞崛起的終極秘密。在激烈競爭和辛苦打拼過程中,衆多快遞草根創業者或許並未意識到自身行爲暗合了實物互聯網的規律,在市場探索前行,最終孕育出這樣了不起的成果,爲全球快遞實物互聯網的構建奠定了中國基礎。
在我們快遞從業者看來,實物互聯網是指能讓實體貨物在現實世界中像數據包一樣自主流通的系統,它使不同的物流服務及資產能夠在一個高度互聯的分佈式網絡中實現共享與複用。正如數字互聯網的七層架構一般,未來實物互聯網也會形成規範的多層級體系,目前大體上我已可梳理出包括技術支撐層、運營協作層、標準在內的基礎設施層與組織和文化層四層基本架構。隨着市場和技術發展,我們對實物互聯網的認知將不斷深化。歐美日韓等國家都發起了他們的實物互聯網聯盟,中國的實物互聯網聯盟也正在組建,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會看到具體的中國實物互聯網實現路徑圖。
中國主導快遞國際規則制定的全球意義
最後我想談談關於標準化的話題:實現實物互聯網,必須以標準化爲基石。
近期我參與的一項工作取得了進展——國家郵政局已公佈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決定,同意由中國牽頭成立ISO國際快遞標準技術委員會。這意味着中國獲得了協調國際快遞規則制定的機會。在我看來,這爲全球實物互聯網的宏大目標提供了標準化機制支撐:基於中國經驗,我們將推動實現全球範圍內快遞網絡間的互聯互通、共同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未來,快遞行業的人工智能應用將是ISO快遞標準技術委員會願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人工智能研發應用不及我國的國家,對此有着強烈訴求。在這個領域中國有望輸出實踐經驗。
我雖爲文科背景,相關研究亦很粗淺,但仍很榮幸能借此機會向大家介紹我們的工作與未來方向,同時發出邀請:誠邀產學研各界對快遞領域感興趣的同仁,無論您處於研究階段還是創業階段,都請關注我們的國際標準化工作,可通過提名專家、提供案例、提出工作項目、聯絡協調等方式參與其中。我們攜手共進,定能打造一個堅實且面向未來的國際快遞標準平臺。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