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區全力推動青年人才創新創業
昨日,在“一把手發佈·京華巡禮”之“最年輕的平原新城、最具活力的未來之城”新聞發佈會上,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曉東表示,昌平區規劃了G6科創走廊、G45產業走廊以及京北生態走廊,加快建設科創引領的未來之城。作爲北京最年輕的平原新城,昌平區試點建設北京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示範區,每年拿出1.3億元資金、組織實施11類19條政策措施推動青年人才創新創業。
劉曉東介紹,昌平區打破傳統產業園、居住區、行政區的壁壘,大尺度規劃了G6科創走廊、G45產業走廊以及京北生態走廊。在西部,昌平區構建了以生命科學、數字智能和科教集羣爲特色,以生命科學園、未來大學科技園、清華南口國重基地等10多個創新組團爲支撐,科教融合引領、產學研協同發展的G6科創走廊,規劃產業空間超1400萬平方米、已建成521.8萬平方米。在東部,形成以先進能源、未來健康和央企集羣爲特色,以央企創新創業集聚區、合成生物製造產業集聚區、“未來美城”及北七家工業區等多個組團爲支撐,央企創新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G45產業走廊。在中部,打造以城市北中軸綠楔和花園城市爲主脈,串聯奧北森林公園“十園”、未來科學城生態休閒公園、昌平新城生態休閒公園等節點,構建連片成帶的京北生態走廊,並以北清路串起三個走廊,塑造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新格局。
佈局清晰了,產業才能煥新升級。作爲全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和未來產業主陣地,昌平區系統構築了現代化產業體系。
醫藥健康、先進製造和先進能源是昌平區三大千億級主導產業,目前這三大產業已經在昌平聚集成勢。劉曉東介紹,昌平區醫藥健康產業收入年均增長9.2%、總量達1040億元,獲批1類創新藥11個,今年推動神基製藥中國總部在昌平落地,創全市神經領域外商投資紀錄。先進製造產業去年收入突破1600億元,上半年增速實現了翻番、達到15%。投用小米首座自有數字化智能工廠,實現單個產線每6秒就能下線一部高端智能手機。先進能源產業聚焦能源互聯網、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賽道,匯聚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60個,去年產業收入達2532億元。今年全區首家能源領域標廠建成投用,落地北汽福田氫燃料商用車基地,建成國內首個碳中和主題公園——溫榆河公園·未來智谷、二期也將於9月開園。
此外,昌平區還提前佈局未來產業,成功獲批全市首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合成生物製造開啓“造物”新時代,中關村合成生物製造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搭建共性技術平臺13個,集聚企業123家、佔全市總量的半壁江山,上半年實現收入34億元。推動丹納赫落地首個在京實體創新中心;服務微元合成成爲全國首家獲批生物製造阿洛酮糖企業、入選工信部第一批“生物製造標誌性產品”名單;齊禾生科摘得中國首張主糧基因編輯安全證書,打造產業創新主峰、生態高地。機器人產業加速進化,集聚企業138家,打造京北唯一機器人產業園,產研用一體創新加速突破。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昌平是北京最年輕的地區,14歲至35歲青年人口占比40.5%,如何調動這些青年人口投入創新創業浪潮之中?昌平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慶武表示,今年,北京市啓動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每年拿出財政資金1.3億元,組織實施11類19條政策措施。有創業就業補貼、創業貸款全額貼息、生活補貼、免費工位、人才公寓租金減免等“來之即享”的普惠政策,也有創新創業大賽獎補、科研資助、人才項目獎補等“達標可享”的扶持政策,貫穿創新與創業,兼顧工作與生活。
文/本報記者張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