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聯區域通經緯 “蛟龍”潛海築坦途
嶺南佳城,玉巖爭輝。“世界工廠”製造業名城、粵劇曲藝之鄉、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這是東莞“出圈”的城市標籤。磨碟河上,水波流動、魚兒暢遊、琵鷺悠閒踱步,美麗的風光彷彿畫卷般展開,讓人沉醉其中。磨碟河之下,燈影鐵軌、機械轟鳴,燈光搖曳點綴着這幅別樣的地下風景。走進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三期工程,光影交替中是歷史與現在的時間更迭,是橋樑到軌道交通的交通變遷。
3月26日,中建二局承建的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三期工程2334標項目港澳碼頭~交椅灣西站右線正式洞通,滿載着社會各界的殷切期盼和全體參建人員的辛勤汗水,架起區域經濟文化交流的動脈,即將駛向東莞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區域協調發展的畫卷更加濃墨重彩。
與技術博弈 克重重難關
東莞項目港澳碼頭站至交椅灣西站區間位於填海區,地基鬆弱,地質條件複雜多變、土壤地質多爲可塑狀黏性土,區間線路需多次穿越風化程度不一的岩層…諸多難題接踵而至,給了施工的二局人“當頭一棒”。根據經驗,穿越富水地質,選用泥水平衡盾構機比土壓平衡盾構機更加適合。
遇到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問題一個接一個。如果採用泥水平衡盾構機,始發前165米的CFG樁和混凝土素樁將會對盾構機環流系統產生較大影響,造成滯排問題,降低施工效率,使用土壓平衡盾構機則不存在以上問題。要攻克複雜的地質難關,必須依靠科技攻關和先進設備。項目團隊迅速統一思路,立即着手對市場盾構機考察、篩選,最終決定選用土壓平衡盾構機。爲了更好適應東莞地質,項目團隊對單螺旋土壓平衡盾構機進行雙螺旋結構性改造,有意識的對筒體、螺桿加固,雙螺機驅動功率匹配、關節軸連接裝置、液壓及電氣控制系統進行研發設計,有效提升連續穩定出渣能力,解決富水地層噴涌的問題,極大的降低了地面沉降的風險。再製造的首臺雙螺旋土壓平衡盾構機投入使用後,相較於傳統的泥水平衡盾構機直接節約2000餘萬元配套裝備費用,進一步縮短項目施工工期,實現了進度效益“雙豐收”。
與時間賽跑 用實幹作答
才啃硬骨頭,又遇攔路虎。隨着工程的逐步推進、建設的深入展開,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三期工程先天、後天存在的一系列困難逐步顯現。由於場地移交工作滯後15天,這讓原本並不富裕的始發工期愈發緊張起來。
面對進度壓力,項目團隊在進場的不利因素中精準捕捉到突破口,最大限度壓縮工序銜接時間,快速扭轉被動局面。結合工程實際特點,項目團隊一方面加大物資、設備和人員的投入,爲施工提供堅實資源保障;另一方面,項目團隊根據不同施工階段及專業特點,按照提前20%時間的要求,把各階段工作分層合理安排,實施施工流水段劃分,並把每個施工段進行合理的工序分解,實現關鍵工序無縫銜接,極大提升現場每道工序施工效率,最大限度減少窩工現象。與此同時,項目還搶抓施工“黃金期”,對於非關鍵線路,合理部署四個班組穿插施工流水作業,儘可能地減少施工週期,把耽擱的時間給“搶”回來。最終,項目團隊僅用短短的25天時間安全合規地完成右線盾構機及剛套筒的安裝調試任務。
與地質較量 闖穿海險關
磨碟河,起於廣濟河和大沙河交匯斷面,承接了東引運河上游以及茅洲河流域來水,南入珠江,入海口處橫穿約560米。名曰河、實則海。衆所周知,隧道掘進害怕碰到巖體軟弱,最怕的還是水,遇水就成了泥,穿越磨碟河就像在“豆腐上打洞”,穿越中河牀被擊穿,出現涌水、坍塌等更是屢見不鮮。
要想在“豆腐”一般脆弱地質裡成功完成穿越,項目團隊首先要清晰掌握“豆腐”內部結構。爲此,項目團隊在工程詳勘的基礎上,通過海上鑽孔勘察進一步摸排地質情況,爲盾構掘進提供準確地質預報。在“豆腐”裡打洞,盾構姿態控制至關重要。項目團隊通過劃定試驗段,總結優化穿越施工參數。項目團隊嚴格把控掘進過程中的各類參數,嚴格控制切口平衡土壓力、出土量和盾構機掘進速度,每天掘進8至10環,通過實時反饋地面變形曲線信息,合理調整盾構機掘進參數,確保盾構機姿態保持在水平±30mm內、垂直方向在±30mm內。同時,還通過“穿針引線”,把相鄰的管片拼接在一起,及時進行注漿、二次注漿,給隧道穿上堅固的“盔甲”。
地下環境複雜多變,常常存在“遠程配合難、現場說不清”的問題。“盾構掘進施工的‘智慧大腦’可以把全過程施工數據信息進行數字化,通過多層級預警、診斷及控制,實現地下和地上‘心靈相通’,極大提升盾構掘進施工水平。”邱建民說道。
一隧橫貫東西,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三期工程建成後,將實現虎門鎮中心區與東莞市區、濱海灣新區的軌道連接,增強虎門與市區、濱海灣新區的聯繫,並與規劃3號線、規劃深圳20號線、規劃廣州22號線、深江鐵路、中南虎城際鐵路等軌道交通線路的換乘接駁,進一步完善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結構,有力推動東莞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