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華:閱覽、投稿四十載的記憶——祝賀《清史論叢》創刊四十年

《清史論叢》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創刊的斷代史專刊,該刊以發表厚重紮實論文爲特色,是清史研究者重要的參考文獻。四十年來,《清史論叢》先後由中華書局、遼寧人民出版社、遼寧古籍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出版、發行,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作爲讀者與作者,我覺得從《清史論叢》出版社的變化,就可以觀察到刊物不同時期的變化與特點。自己則在不同時期得到過《清史論叢》學習、研究上的幫助。

1979年《清史論叢》創刊,由中華書局出版。當時我正讀大學二年級,學習興趣逐漸向清史方面發展,開始購置《清史論叢》。碩士研究生期間的研究也是清史研究方向的,經常閱讀《清史論叢》,以瞭解清史最新研究成果。改革開放初期的《清史論叢》,發表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長期積累的課題成果,如利用乾隆朝刑科題本研究租佃關係、階級鬥爭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等,也發表了清史學界當時關注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清初歷史與社會矛盾、八旗制度、民族關係、經濟問題等方面的論題。當時的清史研究室“分兵把口”,對於清史研究比較全面,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等大的研究方向各有學者專攻。《清史論叢》以發表本單位學者論文爲主,也有外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比較活躍。論文質量很高,以發多年積累的長篇厚重論文爲主,有的文章令人震撼,如第三輯發表的郭鬆義先生《論“攤丁入地”》宏文近十萬字,資料十分紮實。碩士研究生期間,導師馮爾康先生要求杜家驥學長與我撰寫學年論文,並希望達到發表水平。馮老師看過我倆的文章後表示滿意,將我的文章推薦給《南開史學》,把家驥兄的大作推薦給《清史論叢》並在第七輯發表,這使我對《清史論叢》產生了一個新印象,該刊不僅發名家之作,也提攜年輕學者!《清史論叢》創刊到1986年連續出版七輯,作爲年刊,第八輯1991年纔出刊,中間隔了5年,想必是遇到了出版上的麻煩。當時出版費用上漲,而學術單位研究經費短缺,出版難成爲學術刊物普遍遇到的困難。

《清史論叢》得到遼寧人民出版社、遼寧古籍出版社和著名清史學家、臺灣大學陳捷先教授贊助,改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和遼寧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專刊每輯也改稱公元年號,從1992年到1996年連續五年出版。我在《清史論叢》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清代嘓嚕新研》,是在1993年那一輯上。“嘓嚕”一般被認爲是類似會黨的民間組織,拙文利用了新公佈的檔案資料,認爲“嘓嚕”屬於遊民羣體。拙文與喻松青先生研究寶卷的文章,胡珠生、赫治清、羅炤各位先生論述天地會的論文構成一組,屬於“會黨教門”類的文章,編輯在一起。這一期還有顧誠、何齡修、楊啓樵等前輩名家的大作,執行編輯委員是陳祖武、何齡修等先生,主編是王戎笙先生。還需提到,《清史論叢》1999年號又改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版面縮小,改爲32開,這是《清史論叢》唯一的小開本。

《清史論叢》從2000年號開始,重回大開本,改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發行,直到2014年,連續出版15輯。這期間,我有幸分別在《清史論叢》2000年號、2002年號、2007年號、2012年號,先後發表了四篇論文:《清代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乾隆前期治理僧道問題初探》《清朝奏摺檔案的社會史資料價值——以〈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爲例》《確立統治與形成秩序:清順治康熙時期對南方土司的處置》。其中《清朝奏摺檔案的社會史資料價值——以〈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爲例》,系發表在《清史論叢》2007年號商鴻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集上。幾篇拙稿處理過程中,得到了主編李世愉先生不少教益,向他表示感謝!

隨着我國學術年刊出版的繁榮,《清史論叢》自2015年起改爲半年刊,並由以出版學術集刊著稱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每年上下半年分別推出第一、二兩輯,同時標出總輯數。2015年出版了總二十九輯、總三十輯。我在新版《清史論叢》總三十一輯(二〇一六年第一輯),發表了新作《清乾嘉時期四川地方行政職役考述——以刑科題本、巴縣檔案爲基本資料》,又在總三十七輯(二〇一九年第一輯)發表《考證技藝精 宏文卓識高——〈鄭天挺清史講義〉反映的清史教學與研究》一文,紀念我國著名清史學家鄭天挺先生120週年誕辰。我與新版《清史論叢》又結下緣分,相信這種緣分還會繼續下去。

辦好一份學術刊物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清史論叢》的歷程證明這一點。我也彷彿體會到刊物編者的酸甜苦辣,《清史論叢》正是在學術堅守中,樹立了自己的品牌。《清史論叢》2009年號發表了王戎笙先生撰文《艱辛的三十年——紀念〈清史論叢〉創辦三十週年》,使用“艱辛”一詞概括創刊三十年走過的道路,道出了辦刊的甘苦,成爲珍貴的歷史記憶。如今辦刊條件大爲改善,祝福《清史論叢》步入坦途!

回顧我學習清史過程中與《清史論叢》有過的交集,感謝該刊對我的幫助!拙文有幾篇較長,四萬字左右,《清史論叢》都予以發表,真是清史研究者好的發表園地。或許可以說,雖然自己勢單力薄,也爲這塊園地灑過汗水!如今自己從《清史論叢》創刊時的莘莘學子,成爲已逾花甲者,從成長到長成,幾多回憶,成爲往事。

特別是我向《清史論叢》推薦過學生的幾篇習作,《清史論叢》予以採納,獎掖了後學。如王洪兵、鄒長清、張建、王秀玲、黑廣菊、王愛英、朱亦靈、王春花等人的論文,先後得到了《清史論叢》編輯委員會的指教,在此我要向《清史論叢》表達敬意與謝意!《清史論叢》創辦四十週年時,編輯委員會發表《衷心的祝賀》一文抒發情感,刊物以發表袁森坡先生多篇文章自豪,因爲看到一位學者“從業餘向專業史學家奮進的過程”。助力後學的辦刊精神,我看到了,體會到了,也祝願《清史論叢》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

2019年4月18日於津門

(原載於《清史論叢》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