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感恩器捐者大體老師 家屬:媽媽教會我勇敢

▲長庚大學今天舉辦「2025年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心臟受贈者謝女士代表受贈者向器官捐贈者家屬代表彭小姐獻花致意。(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沈繼昌/桃園報導

長庚大學與林口長庚醫院今(29)日下午舉辦「2025年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近千人齊聚長庚大學國際會議廳。追思會上由心臟受贈者謝女士代表受贈者,向器官捐贈者家屬獻花表達感謝,捐贈者彭惠蘭女士的女兒彭千芸說,「媽媽生前告訴我『如果我等不到了,就全部捐出去幫助別人,讓很多家庭重生』是媽媽教會了我,什麼叫做勇敢」,她爲媽媽感到驕傲,也祝福受贈者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長庚大學今天舉辦「2025年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近千人齊聚於長庚大學國際會議廳,緬懷先人無私大愛精神。(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彭惠蘭女士數年前某日晨突然倒下緊急送醫,醫師診斷出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醫師評估有極高機率需移植才能延續生命。一家人歷經等待器官移植的忐忑期待,從滿懷希望到病情急速惡化,最終成爲大愛捐贈者;家屬彭千芸說「媽媽總是說自己很膽小,但在生命的最後,是媽媽教會了我,甚麼叫做勇敢」,她爲媽媽的大愛精神感到驕傲,也祝福受贈者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彭女士原本與傳統長輩一樣,會害怕器官捐贈,但直到後來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需經肺臟移植才能恢復健康,等待移植期間從一開始的滿懷希望,到最後卻沒有移植機會,但依然秉持最善良的那顆心願意奉獻大愛,主動向家人表示捐贈意願,最後捐出肝臟、腎臟及眼角膜遺愛給5個家庭,她用生命教會了身旁的人,什麼是無私的愛與勇敢。

心臟受贈者謝女士於2年多前某日凌晨突然倒下緊急送醫,醫師診斷出猛爆性心肌炎,緊急裝上葉克膜與洗腎儀器,醫師評估有極高機率需要移植才能延續生命,在加護病房長達兩個月,直到裝上心室輔助器後轉入普通病房,就讀大學的女兒決定休學專心照顧媽媽,兩人相互扶持努力復健,只爲了等待一絲絲希望。直到某天上午,護理師一句「等到了!」謝女士撫摸自己的心,默默感念大愛捐贈者的無私奉獻,賦予她新的生命。謝女士今天代表受贈者致詞,不只表達感謝,更希望能夠讓捐贈者家屬看見希望。

今天的追思會上,由長庚大學中醫系沈姵㚬同學代表醫學院受教學生,獻花給鄭兆申大體老師家屬、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鄭振牟教授。鄭兆申先生是敬業奉獻國小教師,一生致力於教育,深信知識能改變社會。如今將身體捐贈醫學,延續對知識的貢獻,與兒子鄭振牟教授一起在長庚大學培育英才。期望學子們珍惜學習機會,將知識化爲力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捐贈者家屬前往長庚大學校內的「遺愛人間」紀念牆獻花追思。(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致詞指出,今年追思會緬懷紀念71位器官捐贈者與23位大體老師,這94位來自各行各業及不同年齡層的大愛捐贈者,在人生謝幕之際經家屬成全完成大願,器捐者幫助病危患者重獲新生,延續精采生命。大體老師引領醫學生們學習醫學知識與技能,感受生命的重量,對社會貢獻不言而喻。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說,長庚體系全力推展器官捐贈及移植醫學發展,迄今已協助超過2,343名有捐贈意願的病患完成器官捐贈心願。過去一年內,長庚體系幫助138名病人完成器官捐贈,也完成292例大愛移植,協助等待移植的病人延續生命。

林口長庚自2016年起成立了專門的肺臟移植團隊,目前每年成功執行十例以上的肺臟移植手術,其一年存活率達93%,三年存活率達82%,林口長庚器官移植中心專業技術不僅獲得國內肯定,更吸引國際關注,近年曾有來自馬來西亞、緬甸、埃及等國的病人前來進行活體肝臟移植,並接待來自澳洲、印度、埃及、蘇丹等國醫師學習相關技術,2023年12月底林口長庚亦舉辦國際活體肝臟移植導師計劃,與來自亞洲各地的醫師交流專業知識與經驗,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強化全球醫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