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七號明年發射 擬在月球南極找到水冰
嫦娥七號明年發射,計劃在月球南極找到水冰。(中國探月)
據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報導,過去一年,鵲橋二號繞月搭橋,助力嫦娥六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隨着嫦娥六號任務的圓滿完成,按照計劃,大陸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爲什麼要去月球南極尋找水冰?目前任務進展情況如何?本次任務又有哪些難點看點?
中國探月四期工程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2024年,嫦娥六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七號的主要任務是開展飛躍探測,爭取在月球南極找到水冰。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在月球南極有些很深的洞穴,我們認爲可能是有水的,只不過它終年不見陽光,如果見陽光它就揮發了。終年不見陽光的話,這水可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我們希望嫦娥七號能夠有飛躍器,着陸以後能夠飛到這1~2個洞裡面去現場勘查,看能不能找到水。
爲什麼要去月球南極找水冰?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解釋,月球水冰有望大幅減少將水從地球送往月球的成本和時間,有利於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並長期活動,進而探測火星或進行深空探索。另一方面,水冰的存在也暗示着生命的可能性,月球南極的水冰資源對於人類探索月球和其他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有着重要的意義。
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表示,主要因爲水是重要資源,是將來人類月面生存的一個必需資源。另外,之前的遙感探測說可能有水冰,現在嫦娥七號就相當於直接到月面去認證水冰到底有沒有,它這個結果應該是最可信的。
當然,在月球南極進行探索,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如果我們完成任務,那麼我們就具備了在月球全球探測的能力。
嫦娥七號探測器由四器組成,包括軌道器、着陸器、巡視器和飛躍器。飛躍器將配備水分子分析儀,從月球南極的陽光照射區飛到永久陰影區內的撞擊坑底部進行探測,以確定水冰的位置、數量和散佈情況。這是月球探測器從未有過的設計。因此,任務本身風險難度都很大。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指出,中國是人類第一次在月球南極降落,月球南極地形地貌、地理環境我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現在選了多個降落點,最後實施的時候再確定具體在哪個地方。第二,它需要長期工作的話,溫度環境都是很惡劣的,它和地球的南極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的現象。現在初步估算,月球南極能夠長期有光照的大概有100天左右,但是它是低溫。在這種環境下要能夠長期工作,這是我們面對的一個很大的難點。
月球南極的太陽高度角極低,特殊的光照條件讓同一地點在每個月不同時段的光照會有巨大的變化。地形也更爲複雜,山多坑多起伏大。溫度方面,月球南極年平均溫度在攝氏零下173度到零下113度之間,有的撞擊坑內可以達到零下233度。不僅冷,溫差還大,光照區溫度又在攝氏零上16~17度,這樣的環境對嫦娥七號任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突破很多的關鍵技術。
針對複雜的地形、惡劣的環境,不僅太陽翼有了很大變化,嫦娥七號任務中,也突破了複雜地形高精度定點軟着陸的技術等。科學家們給嫦娥七號確定的目標是,在亞百米量級的區域實施定點着陸,比以往提高了兩個數量級。爲此嫦娥七號着陸器新增了路標圖像導航的手段,這是中國在深空探測中首次使用。
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表示,提高精度主要是它在坑的邊緣那塊,現在能找到的它的落區比較平坦的地方還是比較少。如果着陸精度特別差的話,它落在不平坦的地方,很容易就翻了。着陸精度高之後,就能正好着陸到平坦的區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七號的飛躍器最起碼要飛三次,但是傳統深空探測器着陸都是一次性的緩衝方案。爲此飛躍器突破了主動式着陸緩衝技術,實現不同坡度下的可靠、重複着陸,就像人類從高處跳下落地的時候,腿會彎曲一般。另外飛躍器可以通過腿足規劃與關節驅動來實現整器的移動。簡單來說,就是這是一個非常智能的機器人。
唐玉華透露,目前,嫦娥七號任務進展順利,已經進入正樣研製階段。
按照規劃,嫦娥八號將開展月球資源就位利用的技術驗證。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會構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兩者還會聯合對月球內部結構進行多物理場的綜合探測。據瞭解,月球科研站將持續開展科學探測研究、資源開發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術驗證,是多學科、多目標、大規模的科技活動。
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說,原來設計的是嫦娥七號、嫦娥八號落在相對比較近的地方,然後兩個器能夠互相通信或者協同工作,之後形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