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航展觀察重點 呂禮詩 :退役戰機無人化改裝 殲-20現身引關注
長春航展靜態展示殲-20引關注。(藍孝威攝)
呂禮詩長春航展觀察:解放軍展示退役戰機無人化改裝引關注。(藍孝威攝)
長春航展,飛機拉出彩煙。(藍孝威攝)
在本屆長春航展中,解放軍展出多項引人矚目的裝備,包括退役戰機改裝成無人機,以及首次近距離呈現的殲-20隱形戰機。前海軍艦長呂禮詩指出,這些動向顯示瞭解放軍在國防思維上的新嘗試,也凸顯兩岸軍力差距持續擴大。
呂禮詩回顧,早在2022年珠海航展時,解放軍就曾透露退役戰機無人化的構想。當時僅有說明板展示,缺乏實體裝備。此次在長春航展上,外界已能親眼看到實際成果。例如機身編號「77051」的退役戰機,經過改裝後成爲無人機,證明這項技術已從概念走向實際應用。
他進一步分析,一般大衆對無人機的印象,多集中在小型、靈活的第一視角機種,例如衝鋒型無人機。但這類機體因載重有限,打擊能力相對受限。相較之下,退役戰機若被改裝成無人機,在滿油滿彈狀態下直接衝向工事、掩體或碉堡,將能造成嚴重破壞。再加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輔助,使其攻擊更爲精確。
他舉例指出,強五、殲-6、殲-7等老式戰機,數量龐大且已逐步退役,正好成爲改裝的基礎機型。這種「退役再利用」的模式,讓老機能發揮「第二春」,並肩負自殺式打擊或戰場干擾等任務。呂禮詩認爲,這是解放軍在戰略思維上的一種創新,也讓無人機的戰術運用範疇更廣。
他提醒,臺灣社會長期以來,對無人機的認知多侷限於小型靈巧機種。但若面對的是退役戰機改裝的無人機,其體積更大、載彈量更高、導控系統更成熟,攻擊精準度也遠超傳統無人機。若未能及時調整評估,將可能造成作戰研判的落差。
除了無人機,本次航展另一焦點是殲-20戰機。呂禮詩指出,這是臺灣從未在近距離情況下目睹的戰機。殲-20具備隱形與遠程作戰能力,是解放軍攻守兼備戰略的代表機種。其作戰範圍與能力,早已超越臺灣空軍現有戰機,對臺灣防務構成更大壓力。
他並提到,解放軍的新式航母與相關艦載裝備,其主要用途並非針對臺灣,而是鎖定「反介入」目標。換言之,這些裝備意在阻止美軍或其他域外國家介入臺海、東海乃至南海的行動。此舉顯示北京在區域戰略中,不僅着眼於兩岸,還關注更廣泛的國際安全環境。
呂禮詩最後指出,自2013年起,兩岸軍力差距逐年拉大。長春航展展出的各型裝備,進一步凸顯這一現實。對臺灣而言,如何重新認識無人機威脅、正確評估殲-20與航母的戰略意涵,將是未來防務規劃不可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