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作證 | 秦皇島:古城山海展新姿

(原標題:長城作證 | 秦皇島:古城山海展新姿)

冀時客戶端報道 秦皇島坐擁223.1公里明長城精華段落,這裡既有險峻巍峨的山地長城,也有雄渾壯闊的入海長城。近年來,秦皇島以創新爲驅動、以科技爲支撐、以法治爲保障,在長城保護與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特別策劃《長城作證》今天請看《秦皇島:古城山海展新姿》。

·科技賦能,匯聚長城保護的堅實力量

在山海關區三道關長城,沿着長城的石階拾級而上,爬上陡峭的巖壁,“80後”長城保護員張鵬像往常一樣,從裝備箱取出無人機,熟練地組裝、連接、按動操控鍵。無人機平穩飛向崖壁上蜿蜒的長城,開始例行巡查。

“我們沿着老一代長城保護員的腳步去巡查長城,有時候長城段落有原始塌落,山路險峻,人力很難勘察,就會藉助無人機巡查。”在使用無人機執行保護巡查任務的同時,張鵬的手機上還安裝了信息標註軟件和巡查狀態記錄軟件,以便實時準確掌握所查段落情況。運用無人機、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守護古老長城,張鵬笑稱自己是“長城保護員2.0版”。

守護長城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張鵬身後匯聚着文物專家、工程建築、文物執法等專業力量。“在一次巡查過程中,我發現有人用金屬探測器在長城底下挖掘,第一時間反饋給文物執法部門,文物專家和執法人員20分鐘就趕到了現場,經過鑑定及時收繳了文物,防止了長城文物的流失。”張鵬向記者講述成爲長城保護員的初心。

在山海關南翼夯土長城,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自主研發的固定式自動監測設備已實現穩定運行。這套以太陽能供電的智能裝置,如同永不離崗的“數字哨兵”,讓古老城牆在現代科技守護下煥發新生。

“雨水的沖刷、侵蝕對於夯土類長城傷害較大,會造成土層開裂,形成孔洞,最終導致牆體塌方。”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岩土創新中心主任劉亮介紹,在典型的雨水沖刷點附近設置24小時監測站,通過收集長城周邊的環境信息,爲開展夯土長城抗沖刷保護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法治是長城保護的堅實後盾。2022年6月30日,全國首家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在山海關區正式掛牌成立。法庭成立後,不僅承擔着涉長城案件的審判工作,更積極探索“司法+保護”的創新模式。

“我們通過每週、每月定期對長城點段進行巡看,及時發現保護長城的線索,並聯動文物保護相關部門,探索文物保護與民生、城市建設等方面的良性互動、共贏發展。”山海關區人民法院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庭長申妍介紹,法庭成立以來,還通過開展“公衆開放日”“公開課堂”等系列活動,讓羣衆現場體驗法庭工作和審判流程,以案釋法,以法明理,鼓勵羣衆自願加入長城保護和宣傳工作。

·深度體驗,打造長城文旅新生態

保護也讓古老長城煥發新的光彩。依託豐富的長城文化資源,秦皇島市高質量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豐富長城文化旅遊產品,積極培育多業態融合消費場景,推進長城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在山海關古城景區長城劇場內,戰鼓陣陣,手持長戈的“秦軍士兵”列陣,讓人彷彿置身古代戰場。這裡正在上演的是山海關大型室內史詩演出《長城》。整場演出近一小時,通過“復活”“出征”“離鄉”“築城”“天下”“光明”六幕的敘事,塑造出秦皇島宏大壯闊的“山海之懷、長城之魂”。

今年“五一”假期,山海關構建起晝夜流轉的長城文化實景演藝磁場。白天,百名披甲將士擊鼓,12 場沉浸式展演輪番呈現;夜晚,瑞蓮閣公園以裸眼 3D 及全息投影打造光影盛宴,天下第一關城樓的長城光影秀重構時空。在老龍頭景區,非遺醒獅技藝與智能機器狗的互動表演《智舞雄獅》吸引了大批遊客駐足觀看。“山海關的長城文化非常厚重,特別是將現代科技和長城文化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感受到了遊玩樂趣,也更深刻地領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來自遼寧鞍山的遊客趙先生說。

科技賦能,非遺活化。山海關以天下第一關爲核心,打造全時全域沉浸式文旅業態,助力長城文化傳承與文旅消費升級。“從‘等客來’到‘引客來’,我們不斷豐富旅遊業態,拓展長城文化傳播方式,推出了情景演出《身向榆關那畔行》、大型長城情境光影秀《觀·山海》等,努力將山海關景區打造成長城文化體驗地、長城精神傳承地、長城研學首選地。”山海關古城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爲契機,秦皇島市還系統規劃了153公里的長城旅遊公路,這條“黃金線路”串聯起沿線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將10個“最美長城村落”、14 個國家級及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串珠成鏈,長城沿線村民吃上了“長城飯”。從智慧守護到法治保障,從文化傳承到文旅融合,秦皇島讓古老長城“活起來”綻放時代光彩。

記者|河北臺 李亞玲、秦皇島臺 郝茜茜

部分供圖|張鵬 趙鑫

編輯|王悅

責編|安倩

編審|吳曉飛

監製|馮慧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