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增1重症1死!全是伊科病毒11型 羅一鈞:流行期延至8月底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一名中部早產男嬰,媽媽在生產前一週有發燒、咳嗽症狀,男嬰本身因早產及呼吸窘迫,出生即被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之後又出現活力下降、呼吸急促、血小板低下等症狀,生命徵象一直不穩定,雖然插管治療仍不幸因感染腸病毒死亡。記者沈能元/攝影

疾管署今公佈最新統計,新生兒腸病毒上週增加二名重症個案,其中一人死亡。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死亡病童是中部一名男嬰,爲早產及呼吸窘迫,出生當日即被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出生後第4天活動力下降、呼吸急促、血小板低下等症狀,隔日就不幸死亡,經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今年感染伊科病毒11型死亡的新生兒已達6例。

今年腸病毒重症累計11例,共含7死,重症病例數爲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佔8例,含6死,均爲伊科病毒11型重症。羅一鈞指出,國內2018年5至7月,也曾有一波新生兒伊科病毒11型疫情,造成7例新生兒重症個案、其中6例死亡。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天公佈二名個案,一名爲南部男嬰,7月上旬出生,個案媽媽生產前後都沒有相關症狀,但疫調顯示,男嬰的手足跟爸爸有發燒、咳嗽症狀,所以醫療院所有所警覺,男嬰出生後就移入嬰兒房觀察。男嬰一開始頻繁發燒、還有呼吸中止,且肝指數上升、血小板及血氧下降,但轉加護病房治療後,症狀改善,住院二週後康復出院。

另一名中部早產男嬰,媽媽在生產前一週有發燒、咳嗽症狀,男嬰本身因早產及呼吸窘迫,出生即被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之後又出現活力下降、呼吸急促、血小板低下等症狀,生命徵象一直不穩定,雖然插管治療仍不幸死亡。

羅一鈞說,國內上一次公佈有腸病毒重症個案發生,爲7月1日,時隔四周後今天又新增二例,代表疾管署原先觀察腸病毒重症有趨緩的現象再起變化,因於同時又出現重症跟死亡個案,且目前社區流行的病毒以伊科11型爲第一名,可見流行還沒有結束。

羅一鈞表示,新生兒腸病毒檢出伊科病毒的件數已慢慢下降,但流行尚未結束,原先預估流行期至7月底,但目前會再延長一個月,流行期將至8月底。經疫調發現,此二名個案的家人在孕婦生產前,均有發燒、感冒等症狀,研判感染來源爲家庭成員,且於周產期遭到感染所致。

爲避免家中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疾管署建議,儘量謝絕訪客,也謝絕親朋好友對新生兒抱抱親親,並儘量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衆多的公共場所,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新生兒,當家人工作或外出後返家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新生兒前,務必以肥皂正確洗手,同時多保持環境清潔,定期清消嬰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當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進食下降等症狀,應儘速送醫。

如自己或家中有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建議若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若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孕婦,同時避免出入人潮衆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建議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

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劃」於6月17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全國共有89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確保腸病毒重症不漏接,衛生局持續辦理託嬰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感控查覈。

據統計,今年共辦理486家託嬰中心和55家產後護理之家感管查覈,分別佔所有機構數的27%和22%,目前已完成查覈的473家託嬰中心和51家產後護理之家,全數合格。全國1770家託嬰中心和251家產後護理之家也已依疾管署要求於7月15日前完成腸病毒防疫自我查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