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升級/南臺灣蛻變 點燃高值化火苗
南臺灣匯聚AI晶片、智慧製造、綠能與數位轉型能量,在研發聚落與政策支持下,AI與科技創新基地正在成形。南臺灣產業近30年來積極蛻變,面對全球能源轉型、供應鏈重組與數位轉型浪潮,許多廠商也加快多元佈局與高值化腳步,帶動AI、再生能源、循環材料及無人載具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
身負「大南方新矽谷」推動重任的辦公室主任謝明得認爲,南部各縣市在產業發展、經濟規模和轉型思維各不相同,以產業推動角度而言,「重點是要因地制宜,既要兼顧共同需求,也要客製化展現獨特性。」大南方新矽谷的概念,就是立基南部現有優勢,連結AI智慧科技,促成「AI產業化、產業AI化」,建構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打造臺灣成爲人工智慧之島。以「擴算力、鏈場域、引人才、展應用」四大策略,加速AI產業發展,同時打造半導體S廊帶,促成產業羣聚,並培育吸引國際人才匯流沙崙,打造全產業的人工智慧基地。
在智慧材料上,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溫俊祥指出,材料的循環創新有兩大路徑,一是取代既有原料,二是發展低碳高值進口依賴及受壟斷的材料。例如工研院透過回收寶特瓶片,研發出創新聚酯彈性體材料「rTPEE-G」,製成全循環單一聚酯材料低碳鞋,包括鞋面到中底、大底,整雙鞋都能循環再利用,預估至2032年可望取代部分傳統鞋材,達5億美元市場規模。氫能作爲邁向淨零排放最後一哩路,綠氫/低碳氫的取得是關鍵。工研院於2024年底完成年產噸級低溫氨裂解產氫系統,採用進口氫載體低碳氨,透過高效觸媒催化,讓氨可於低溫裂解生成高純度氫氣,並將鏈結國內石化廠或電子廠進行場域驗證。
低碳節能方面,AI加速發展,資料中心成吃電怪獸。工研院綠能所所長劉志文指出,目前資料中心佔全球用電1%至1.5%,2030年將成長到3.3%。資料中心節能有兩大關鍵,一是提升晶片運算能源效率,讓每單位電力產生更多算力,十年來已提升18倍;二是散熱技術進步,既提升能效也減少冷卻電力。工研院的創新沉浸式冷卻系統,整合高效率熱管熱交換器,省卻水路系統,降低整體體積及耗電量,較傳統氣冷節能40%;還有模組化的高能效機房,採全機房直流供電,有助電池、再生能源整合,搭配40-50度廢熱回收再利用,也導入AI調控能源使用,提升系統總效率。
在農工智鏈上,着重導入智慧化提升產業韌性。工研院感測系統中心執行長朱儁勳認爲,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農業與現場製造人力逐漸老化流失,藉由AI導入智慧化可減輕人員負擔、減少出錯,進一步提升效率。例如「養殖漁業AI智慧投喂系統」可解決養殖業勞動力不足、投喂經驗缺乏的痛點;至於農工協作的AI機器人應用,工研院的自主移動機器人,可用於戶外導航噴藥、網室遙控噴藥、雞舍導航巡檢等,減輕農民負擔,降低疫病風險。
淨零轉型方面,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萬皓鵬指出,「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是臺灣淨零轉型的關鍵契機」,爲達2050淨零排放目標,除積極減碳,還要把碳抓下來再利用或封存。工研院因地制宜協助發展區域佈局,例如「固態氨碳捕捉吸附技術」,爲最新碳捕捉技術,具低溫脫附、更節能優勢,還有設備體積小、壽命長、穩定性佳等特點,適合中小型工廠使用。目前已攜手三菱電機和臺灣菸酒公司竹南啤酒廠,啓動亞洲首座酒廠碳捕捉先導試驗廠,助攻臺灣淨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