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成高校專業結構轉型升級“晴雨表”
在蕪湖學院EDA嵌入式系統實驗室裡,幾名參與“阿里雲智能鎖”項目的自動化專業學生在智能製造學院執行院長吳明明教授教學團隊的指導下,正圍繞着一塊集成無線通信模塊的智能鎖原型展開熱烈討論。從芯片選型到低功耗設計優化,從數據加密傳輸到用戶體驗細節,這種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改革,折射出蕪湖學院新工科建設的清晰路徑:以真實項目庫爲教材,直接對接產業需求。
這種“課堂即工廠”的深度變革,正是蕪湖學院大刀闊斧推動專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
應勢而謀:從“被動適應”到“主動佈局”
蕪湖學院專業轉型之“深”,源於對區域發展脈搏的精準把握與自我革新的魄力。面對蕪湖市作爲省域副中心城市對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羣的強勁需求,學校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的專業佈局與區域產業升級之間存在明顯的錯位。
“過去專業設置存在慣性,與社會需求有些脫節。”蕪湖學院招生辦公室負責人坦言:“從人才培養和服務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打破‘以師資定專業’的被動局面,轉向‘產業需要什麼人才,我們就全力培養什麼人才’的主動作爲。”
一場圍繞專業結構的“供給側改革”在校園內悄然啓動。從2018年起,學校通過暫停招生、隔年招生等方式,分階段、分批次淘汰了15個與區域主導產業契合度低、就業前景暗淡的老舊專業。同時,集中資源向戰略性新興領域傾斜,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能源與動力工程”等一批緊貼產業前沿的新興專業。通過一系列舉措,學校初步形成了以汽車工程、智能製造、集成電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爲主的八大專業羣,穩定招生專業確定爲33個左右,其中工科專業佔比由轉型前的不到30%躍升至70%,現代服務業相關專業明顯增多,應用型底色更加鮮明。
聚勢而強:打造“學科-專業-產業”融合的創新生態
轉型之“力”,體現在蕪湖學院構建深度融合生態的堅實步伐上。學院突破學科壁壘,以現代產業學院爲樞紐,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咬合。
現代產業學院築強產教融合平臺。目前,蕪湖學院正在建設中的“人工智能與算力平臺現代產業學院”作爲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平臺,從專業規劃、課程開發、師資共享到實習實訓、聯合研發,逐步與地方龍頭企業實現全鏈條融合。
跨學科融合激發創新火花。目前,學校獲批的“機密計算”“數字孿生”兩個微專業,正融合了電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學科知識,旨在實現對解決複雜系統問題的創新型和複合型人才的貫通培養。
成效初顯:服務能級躍升 澎湃發展動能
深度轉型的成效,正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服務能力和育人成果。
就業質量顯著提升。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三年保持在93%以上,且主要流向蕪湖及周邊地區重點產業企業,有效支撐了區域人才需求。
創新活力競相迸發。近三年,學生依託各類產教平臺,獲批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20餘項,獲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800餘項,一批學生創新成果喜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社會服務深度拓展。教師團隊積極主動對接地方企業項目研發,爲地方企業提供技術諮詢、員工培訓等服務,助力提升生產效率。學校正逐步成爲地方政府產業發展智庫的重要支撐力量。
蕪湖學院以區域需求爲航標,以深度產教融合爲引擎,正全力駛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藍海。這場深刻而有力的專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僅重塑了學校自身的發展格局,更成爲地方本科院校在新時代主動求變、精準服務區域發展的鮮明註腳。
通訊員 朱小麗 本網記者 程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