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架構設計必知:企業數字化演進的5個階段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企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爲必然趨勢。然而,許多產品人在設計產品架構時,往往因缺乏全局視野而陷入困境。

———— / BEGIN / ————

今天我們繼續來談一個概念,產品架構設計的前提:理解企業數字化的5個階段。

而爲什麼要談這個概念?其實就是因爲很多產品人並不是不會分析需求到產品能力的轉換,而是因爲繪製出的產品架構視野太侷限了。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將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這個概念——企業數字化的5個階段。

更具體來說就是企業數字化的發展歷程,是通過五個階段——線上化、數據化、自動化、策略化和服務化——來實現一步步完成數字化演進的,並從而提升競爭力和市場適應性。

下面我們來一個個介紹:

第一階段:線上化1.1 線上化目標

線上化是數字化轉型的起點,它涉及到將傳統的線下業務流程和場景轉移到線上平臺。這一階段的目標是通過線上化實現業務效率的提升。

1.2 實施關鍵點

評估現有業務流程:識別哪些業務流程可以轉移到線上。

數據遷移與整合:將線下數據遷移到線上系統,並確保數據一致性。

邁過了線上化,下一個目標是實現數據化階段,也就是沉澱企業數據,通過收集、存儲、分析和利用數據來優化業務流程和提高決策質量。

2.2 實施關鍵點

建立數據倉庫:構建中心化的數據倉庫,用於存儲和管理數據。

數據分析工具:引入數據分析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

數據治理:確保數據的質量和安全,建立數據治理框架。

示例:客戶數據管理

通過線上化建設,某銷售公司建立起了以CRM爲核心系統的銷售管理體系,而這個階段主要集中在客戶數據的管理上。主要目標包括客戶檔案的建立、客戶跟蹤以及交易歷史的記錄。

這些功能幫助企業建立起客戶信息數據的沉澱,爲後續的營銷和銷售活動提供數據支持。

這些數據是公司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與產品和服務的持續改進的重要依據。

第三階段:自動化3.1 自動化目標

自動化階段的目標是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業務流程的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人爲錯誤。而自動化的基礎是必須擁有足夠多的業務數據,通過業務數據的指導來制定自動化的流程操作。

舉個例子說,商品上下架功能,我們通過第一個階段實現了業務可以通過系統方便的進行商品的上下架管理,隨着上下架數據場景的不斷的收集與整理,我們可以提煉出商品自動化上下架的邏輯。例如商品在銷售完之後自動下架,又或者商品在指定時間段自動下架。

3.2 實施關鍵點

流程分析:識別可以自動化的業務流程。

開發合適的自動化開關:如時間控制,如某參數觸發控制等。

監控與優化:持續監控自動化流程的效果,並進行優化。

策略化階段的目標是在前面自動化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套可擴展的多參數指引的業務自動化操作,進一步解放業務人員的工作。

具體來說,自動化僅僅是單點上的操作,例如控制商品的上下架功能的開與關等,而策略化是將整個業務視爲一盤棋來看,在多點聯動下完成一個業務視角的完整動作鏈條。

舉個例子,前面說的商品下架的邏輯僅僅是業務層面對於商品售罄這一操作的執行,但是在業務層面上來說,對於商品售罄這件事,我需要進行如下的這一連串的動作:

發現售罄商品;

分析售罄商品近期暴漲的需求量是多少?

據該需求量緊急追單;

向供應商提交需求;

下架已售罄商品;

選擇替代商品在售罄商品未到貨前來滿足用戶需求。

而策略化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理解爲是多個業務動作的集合全面實現自動化,並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去進行執行。

第五階段:服務化5.1 服務化目標

服務化階段的目標是在解決了業務的需求之後,我們需要將這個業務能力抽象出來,方便其他的子系統快速的使用。

5.2 實施關鍵點

服務設計思維:採用服務設計思維,以與具體場景解耦爲中心進行設計。

服務封裝與打包:將產品、系統、文檔等封裝爲服務,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還是說回剛纔的CRM的例子,在發展至當前這個階段,我們要追求的就是集成性和可定製性複用

隨着企業需求的多樣化,CRM系統開始強調集成性和可定製性。系統與企業的其他管理系統(如ERP、財務系統)集成,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管理解決方案。同時,CRM系統提供高度的可定製性,以滿足不同企業的特定需求。

看到這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其實中臺建設就是服務化設計的一種體現。

結語

理解這些,讓我們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是企業成長和發展的基石。而很多時候我們爲什麼設計不好產品架構的原因,就是因爲我們沒有這樣的5個階段的全局視角。

正確的產品架構設計是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當前所處在的企業數字化階段是在哪個階段?而這個階段所需要的產品能力是什麼?這些能力不僅僅要解決當前階段的問題,同時還需要爲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埋下伏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三爺茶館,作者:三爺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