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以廈門爲例 出口導向城市已做好應對關稅準備

近期美中關稅僵局的議題,成爲此次草根行程中的核心討論內容。然而,儘管企業是美國關稅的主要目標,它們似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各家公司普遍表示有信心將關稅影響降到最低,或是獲得完全的豁免。值得注意的是,它們並未提及在美國建立生產能力的計劃,這凸顯了製造策略的轉變。

一些公司已經在搬遷供應鏈、或將成長重心轉向美國以外地區取得了明顯進展,大部分的目的地是東南亞。近年來,中國與該地區的經濟連結大幅成長,自由貿易協定和繞過美國關稅的策略,促使中國企業及其他跨國公司,擴大對該區的貿易和投資。

據美國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發佈的報告,去年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十國(東協)宣佈了100億美元的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也就是在東道國從無到有建立全新的企業或專案。該數字大約是東協秘書處官方統計的兩倍(後者的統計數字爲超過6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製造業投資),而越南、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是主要吸引中國投資的國家。

以廈門一家光電科技公司爲例,由於公司營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出口,其中大部分是出口美國市場,他們已經開始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泰國,以避開關稅風險。該公司持續因應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同時探索中國與泰國之外的第三個生產基地。

另一家廈門的冷凍食品公司,在疫情期間因爲市場對火鍋食材和即食餐點的需求激增而業績攀升,但成長速度已放緩。反映出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個普遍現象:消費並未崩盤,但也未全面回暖。儘管如此,該冷凍食品公司已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市場,尤其是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清真食品市場。這反映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策略趨勢,亦即將下一階段的成長寄望於全球南方市場,即便在冷凍食品領域也是如此。

中國企業正日益成爲真正的跨國公司。某些中國本土企業在其遍佈拉丁美洲、非洲及本土市場的龐大全球業務中,外籍員工的數量已超過中國員工。這一趨勢暗示着,未來中國的證券交易所可能會看到新一代的新興市場巨頭,這些公司將把收入來源和營運足跡拓展至海外,實現業務多元化。

展望中長期,中國經濟日益以內需爲主、對美貿易依賴下降,應能減輕關稅的長期影響。AI與其他科技領域的突破,加上持續的監管改革如吸引資本、提升股價等,可進一步緩衝短期關稅風險並提升投資報酬潛力。另外,從個股角度來看,隨着經濟發展更趨成熟,中國的價值型投資機會也逐漸浮現。因此,專注於挑選具評價吸引力、獲利潛力與基本面穩健的公司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