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不是靠「老公&爸媽」就能撐過 429位產婦的「調查報告」揭開社會隱性風險

▲產後憂鬱不是在一兩個人的幫助下,就能撐過!(圖/Pexels、Pxhere,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近年來,臺灣社會對於「產後憂鬱」的關注逐漸升溫,不論是心理健康倡議、醫療單位推動的篩檢制度,或是藝人出面分享心聲,產後情緒議題已成爲全民都該正視的重要議題。而根據日本《朝日新聞》近日報導,一項由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25歲以下的年輕初產婦若希望降低產後憂鬱風險,懷孕期間至少需要「6位以上可依靠的人」支援,才真正有效。這項研究成果,也已刊登於疫學與精神醫學相關的專業期刊。

這項研究找來住在東京都4個區市、共429位首次懷孕的女性參與,平均年齡爲29歲,其中158人爲25歲以下。研究團隊在孕期初期,請受訪者回答「在需要幫助時,有幾位可以依靠的人?」等問題,並於產後1個月時,進行產後憂鬱量表評估。

結果顯示,25歲以下女性即使身邊有1~5位支援者,憂鬱指數仍維持在6分左右;唯有當依靠人數達到6位以上時,分數才顯著下降至約4分,情緒狀態出現明顯改善。

研究團隊副參事研究員山崎修道表示,「從統計結果來看,當可依靠人數達到6人以上時,憂鬱分數會有顯著下降。」主任研究員新村順子也補充,「這樣的數值變化代表媽媽主觀感受到的心情與情緒已有好轉,顯示她們正朝穩定方向前進。」

不過,調查中真正擁有6人以上支援者的年輕初產婦,比例僅約2成。

研究團隊指出,過去孕婦支援往往依賴保健師面談結果來判斷是否提供後續幫助,但這樣的機制恐無法全面察覺女性的多元困擾,尤其是年輕初產婦,往往面臨健康焦慮、教養壓力、經濟壓力等多重挑戰。

正如日本知名生物人類學家長谷川真理子所說,「生了孩子就會有母性本能?這其實是一種幻想。」這句話也道出許多新手媽媽真實的心理狀態,母愛不是自動生成的,它需要理解、空間,更需要被支持的環境。

新村研究員也呼籲,「即使有專業人員陪伴,一個人也不可能應對所有問題。真正能讓媽媽安心的,是根據不同煩惱,有一整套多元支援的人際網絡。」

報導指出,25歲以下女性除了心理成熟度尚未穩定,也較容易處於經濟或社會孤立的環境,相較於年長世代,年輕產婦更容易面臨經濟困境或社會孤立的情況,她們往往在健康、育兒、經濟等多方面也都有疑慮與不安。目前,國際間普遍將25歲以下視爲「心理仍處於發展中的青春期」,各國也開始投入更多資源強化支援。

這項研究發表於疫學與精神醫學專業期刊中,也再次呼籲社會大衆,「產後憂鬱」不該是新手媽媽獨自面對的情緒戰場。對於年輕媽媽的照顧,也不能只靠伴侶或單一專業人員,而是需要更多人共同加入撐傘的行列,讓年輕媽媽們在身心劇烈轉變的過程中被「真正接住」,也是打造友善育兒環境的根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