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34萬億公募基金規模新高:二季度資金迴流向何處?誰是規模增速和盈利“贏家”?

7月21日,2025年公募基金二季報正式完成披露完畢。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全市場規模達到34.05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環比一季度31.81萬億元增長了7.04%,同比2024年二季度27.31萬億元則增長10.76%。同期,非貨基金規模則20.11萬億元,環比2025年一季度18.82萬億增加1.29萬億元,漲幅達6.85%。

截至6月末,全市場公募基金總份額也突破30萬億份,其中相較一季度整體遭遇淨贖回的情形,二季度全公募市場整體獲得淨申購1.25萬億份,淨申購比例4.31%。

從基金產品和基金公司的角度,二季度的公募“成績單”分別有哪些看點?

穩健型產品獲資金迴流,國家隊資金託舉ETF增速

經歷了一季度總市場規模的小幅回落,在2025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在整體重返規模新高的同時,各類產品也均取得規模正增長。

在權益基金中,股票型基金規模在二季度增長2711.47億元,最新規模達4.74萬億元。混合型基金則環比微增0.02%至3.32萬億元。

不過在二季度以來,全球資本市場風險資產的回調,和一些短期過熱結構性板塊的獲利了結,讓以主動權益產品爲首的基金份額有所縮減。Wind數據顯示,二季度所有主動權益型基金累計被淨贖回1073.38億份。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淨贖回179.61億份,以4.75%的比例在所有基金品類中位居首位,混合型基金的淨贖回比例則爲3.28%。

作爲穩健型資產的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曾是一季度唯二環比規模縮水的基金品類,當期規模分別環比下降4.24%和2.09%。但二季度以來,兩類基金重獲投資者青睞,迎來規模和份額雙升。

具體來看,債券基金在二季度獲淨申購4592.47億份,申購比例爲5.17%,二季度末總份額爲9.35萬億份,規模環比增長8.74%至10.77億元。貨幣基金同期獲淨申購8876.70億份,申購比例爲6.88%,二季度末總份額爲13.79萬億份。

伴隨黃金現貨價格在二季度繼創歷史新高,商品基金也在同期迎來大量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加倉。二季度,商品基金漲幅狂奔,從一季度末的1815.45億元增至2683.1億元,環比漲幅高達47.8%,甚至超過了一季度的39.69%。

在分散、多元的大類資產配置需求下,多類市場規模在千億級別的混合資產、另類資產等產品,也正愈發獲得投資者的關注和青睞。具體來看,FOF基金是二季度環比規模漲幅次高的基金品類,上半年末最新規模1650.62億元,漲幅10.28%。以公募REITs爲主的其他基金,規模則環比增長3.79%至1711.2億元,QDII基金環比增長6.97%至6791.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指數投資方面,二季度全市場ETF規模再創新高,達4.31萬億元,較一季度末的3.8萬億元環比增長13.42%。其中股票型ETF規模提升至3.23萬億元,佔比達75.06%。

從單隻產品規模來看,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場共有6只股票型ETF規模超千億元。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以高達3747.04億元的規模位居首位,環比增長10.62%;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分別以2665.16億元、1967.01億元的規模位列第二、第三名,環比分別增長13.4%、23.82%。

華夏滬深300ETF是二季度全市場規模增幅居首的ETF,報告期內增長378.38億元。

結合基金去年年報,以及今年的季報與市場數據來看,“國家隊”的增持成爲二季度託舉ETF市場規模的重要動能。匯金資管在去年年末重點持有的寬基產品,4月以來依然保持着明顯的資金淨流入。同時多隻千億級寬基ETF季內也出現了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達到或超過20%的單一投資者增持的情況,不難推測是由“國家隊”所爲。

華夏基金二季度規模增幅、盈利領先

公募機構方面,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排名格局整體變化不大,當前公募“萬億俱樂部”仍爲9家,其中鵬華基金在二季度超越招商基金和建信基金,進入總規模前十。

最新非貨規模前十名的公募管理人則分別爲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匯添富基金和招商基金。其中,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的非貨管理規模超萬億元。

環比一季度的規模,全市場有近120家公募持牌機構管理規模在二季度實現增長,其中15家漲超500億元。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嘉實基金是唯三在二季度總管理規模漲超1000億元的機構,分別增長1814.85、1081.18和1004.76億元。

如將統計區間拉長到2025上半年,華夏基金仍以3073.39億元的規模增量領跑行業,易方達和興業基金則以1026和1001億元的增長跟隨其後。

從盈利的視角來看,二季度華夏基金旗下基金利潤總計300.92億元,成爲二季度爲投資者賺錢最多的基金管理人,也是唯一超過300億元的基金管理人。上半年旗下基金合計利潤573.20億元,排名第二。

拆解華夏基金的規模增長,指數產品在二季度爲公司提供了最關鍵的助力。Wind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華夏基金的指數產品環比進一步提升了千億規模,達8579.72億元,在公司非貨規模中的最新佔比達到66.48%,這一比重在規模前15名的公募大廠中排於首位。

一方面,伴隨二季度國家隊的積極增持,華夏基金旗下多隻ETF也獲得了資金加碼。除前述華夏滬深300ETF外,華夏上證500、中證1000ETF等多隻寬基指數,二季度的規模淨增均達到100億元以上。

成立於今年年初的華夏上證基準做市公司債ETF,也快速成長爲公司旗下的百億ETF“新秀”。二季度,該ETF規模環比增長近6倍,最新規模達到216.13億元。

另一方面,規模的增長也與華夏基金致力於提升每一位普通投資者獲得感息息相關。

據瞭解,華夏基金致力於以多資產全能平臺和資產配置理念打通整體業務鏈條,打造特色鮮明、風格穩定的多元化配置產品,目前公司已有超過400只公募產品,並從全球、全市場、細分賽道、大行業、跨行業、跨資產等多個視角構建了豐富的投資策略和產品類別。

爲投資者提供可解釋、可複製的投研成果,也是華夏基金的投資者服務願景。在2024年11月,華夏基金曾發佈一站式指數服務平臺——紅色火箭,自去年底發佈至二季度末以來用戶數已超千萬。

而在今年6月28日的華夏基金2025年指數投資大會上,華夏基金又宣佈紅色火箭2.0的全新升級——在推出網頁版的同時,新增LetfGo、產業數據等服務。據瞭解,在初代紅色火箭提供各種基金數據、指標參考的服務基礎上,新升級的“LetfGo”功能提供三種場景玩法:歷史回測驗證、多資產集中管理和策略樣板間。

換言之,投資者只要在系統中選擇不同的ETF或場外基金,任意設定比例,系統會通過歷史測算和組合模擬,回測出組合過去的真實收益表現。這種隨意拼搭組合的“搭積木”式玩法,可以幫助投資者更直觀地審視持倉組合、驗證投資想象,爲資產配置提供助力。

“我們一直將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作爲我們的星辰大海,依託多資產全能平臺和紅色火箭,爲每位投資者提供更優的財富解決方案和更簡便的實現路徑。”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在指數投資大會中表示。

本文僅供參考,不作爲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