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視角-國造無人機 是國家安全命脈
圖/美聯社
近年來,「國防自主」已成爲政策與產業界的關鍵詞,而無人機產業正是檢視這項能力的前線。近日國內爆出兩起「紅色供應鏈」風波,某型號滯空彈藥無人機疑似內含中國製軟體,中大型無人機也被發現使用中國製無線電零件,引發各界關注。
這些事件凸顯出,我國在無人機推動自主化的同時,仍面臨「紅色來源模糊地帶」的挑戰。
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臺灣已能提供無人機的系統整合、複合材料結構、電動推進系統、飛行控制、通訊與酬載系統等。不過,高階雲臺、熱成像晶片、影像處理等核心技術仍依賴進口;系統整體對接國際標準與協定的能力也尚待提升。
爲讓「自主」落實並具體衡量,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觀察:
技術掌握度:包括關鍵系統自研比例、自有專利、技術人力等,代表是否能從設計端開始,掌握關鍵技術。
供應鏈安全性:衡量非中國來源元件比重、是否有雙重供應來源、國內製造比例等,降低風險集中。
系統韌性:當面臨供應中斷、戰爭或制裁時,是否能離線操作、本地生產與維修,維持基本運作。這不只靠備援設計,也需要制度面具備替代與驗證機制,讓整體產業在極端情境下仍能運作。
但何謂「紅色供應鏈」?根據政府定義:凡在中國地區製造的產品,無論品牌爲何,都列入紅色供應鏈;即使產品非中國製,只要品牌爲中國企業,也屬紅色來源。
這項標準雖有助於劃清界線,但也讓產業界在實務執行上遇到不少難題,尤其是零件來源繁雜、追溯困難。同時,中國近期對美國晶片實施出口限制,也反映出全球供應鏈「雙向脫鉤」的趨勢日益明顯。供應鏈治理已不只是企業問題,而是國家戰略。
美國在推動「去紅」時,透過國防授權法(NDAA)與Blue UAS計劃,建立了較具彈性的治理制度。他們不追求百分百去紅,而是針對高風險元件進行控管,並設置「白名單」制度,讓廠商主動申報元件來源,由政府或第三方進行審查。
臺灣目前尚缺專責機構與制度機制,可參考美方經驗,採取雙軌策略:
第一軌:針對高風險元件,實施分級管理。優先納入下列八項元件,進行嚴格來源審查與技術辨識:
飛行控制器:無人機的「大腦」,控制各螺旋槳運作與飛行穩定性。
相機與光電系統:用於拍攝、觀察與偵測,包括紅外線與測距功能。
機載運算模組:無人機內的小型電腦,負責即時影像與資料分析。
資料儲存裝置:如記憶卡、SSD,若遺失恐導致機密外泄。
電源管理系統:分配電量並監控電池狀態,有些還會自動傳輸電力資訊。
導航系統:決定飛行方向與位置,包含GPS、指南針與加速計。
飛行控制軟體:決定飛行邏輯、任務執行等,是無人機的操作核心。
無線電與遙測系統:負責地空溝通,支援遙控與資料傳輸。
這些具「運算」、「定位」、「傳輸」能力的模組,是第一級風險,須優先控管。
第二軌:建立白名單與申報制度。透過白名單制度,讓供應商主動提交元件來源、製造地與技術資料,交由政府或第三方單位審查認可,逐步建立可信賴的資料庫,讓整合商可安心選用。
這不僅可避免「一刀切」的政策,也有助於降低因資訊不透明而誤用紅色供應鏈元件的風險,減輕企業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