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炎裕專欄-AI主流擴散效應威力強大
圖爲臺股。圖/本報資料照片
7月8日川普發信通知14國新關稅稅率,基本上與4月2日公佈的對等關稅幾乎相同,代表過去90天緩衝期,川普政府沒有真正談判意願,日本與韓國關稅稅率幾乎沒變,川普也稱8月1日正式實施並陸續公佈其他國家稅率,巴西關稅暴漲到50%,總統魯拉不服嗆聲反制,但仍希望在8月1日前有轉圜空間。
美國貿易代表署評估2024年臺灣出口至美國1,163億美元,對美順差739億美元,所以739÷1,163=0.635,再以「川普的善意」除以2得到32%,這就是4月2日宣佈臺灣對等關稅32%的荒謬原因,核心問題是臺灣對美出口持續增加,即使稅率沒有拉高,美國收到的關稅也持續增加。
川普原意是7月7日全部公告,而財政部長貝森特建議改爲分批公告,因部分貿易協議可完成,可見貝森特是鴿派,扮演川普與金融市場的溝通協調者。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則是鷹派執行川普的想法,盧特尼克預告7月底或8月1日公告半導體關稅,對照川普的大而美法案擴大半導體美國投資抵減,目前對半導體採取「棍子與胡蘿蔔並用」的策略。
關稅衝擊因「TACO」反覆,4月2日川普宣佈對等關稅,4月9日宣佈遞延90天,三個月內美股創新高,日韓臺股也上漲,主因就是TACO:富比世雜誌統計,川普4月2日~7月7日關稅政策共改口27次,川普說8月1日實施,但稅率可能還有變數。
日韓股市反應淡定,觀望氣氛大於減碼殺低,主因是4月中旬起後全球股市大漲;8月高關稅後日本車將宣佈漲價反應新增關稅成本。
是否導致第三季通膨預期再起,可能影響聯準會降息時間表,第二季財報最大變數是匯率,上半年新臺幣升值12%,毛利率低於10%的企業財報不佳,7月10日大立光法說第二季匯兌損失42.2億元,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降至7.73元。
7月17日臺積電將召開法說會,董事長魏哲家對未來充滿信心,法說預期正面,市場關注美國廠發展策略,以及先進製程擴產速度。前一日7月16日艾斯摩爾(ASML)將開法說會,市場焦點在高階DUV、EUV市況、三星與英特爾需求,以及中美半導體管制對營運展望變化。
臺股連漲三個月機率不高,去年7月初臺股指數從24,416高點暴跌到19,662點,跌幅19%,主因是降息預期、ASML展望保守、科技股獲利賣壓,市場投機過熱,以及拉積盤,今年第三季相對不同之處,包括對等關稅變數、川普執政、國安基金等因素,因此不太可能連漲三個月。
2023年3月輝達CEO黃仁勳宣佈「AI的iPhone時刻已經開始」,二年過去後,AI果然成爲世界最強科技成長趨勢。臺灣股市的「AI族羣」也是持續擴散,2023年市場焦點在伺服器代工廠,但目前臺灣的AI股、AI概念、AI供應鏈、AI未來發展股變成百花齊放,例如DRAM股價大漲的基本面原因也是AI效應造成DDR4供需變化。簡單來說,2006年的蘋果iPhone上市後股市蘋概股與蘋果供應鏈盛況,目前完全移轉到AI供應鏈。
臺灣科技產業最大優勢是應變能力超強,鴻海與廣達分別從手機與硬體組裝跨入AI伺服器組裝;搶攻AI伺服器高階PCB板的金像電股價大漲,股價是PCB傳統龍頭廠華通股價的5倍。
AI族羣也具備訓練與推理能力,2024年ASIC僅世芯-KY等數檔晶片股,2025年ASIC概念已擴大到ASIC伺服器供應鏈,有AI題材的科技股都有機會,沒有AI概念的科技股(傳統PC業、蘋概股)面臨資金排擠效應;而傳產股空間有限,建議多看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