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BAT三巨頭,阿里巴巴還是那個阿里嗎?

最近幾年,對阿里看空的言論一直甚囂塵上,什麼電商基本盤被拼多多打啦,其餘幾大業務乏善可陳啦,其實說來說去都是陳詞濫調,早就被萎靡的估值所定價過了,一致的偏見纔給了很多獨具慧眼的投資者低位買入阿里的機會,今年1月阿里巴巴港股的股價一度被打到77港幣一線,把去年9.24以來的漲幅悉數抹去,而後高歌猛進接近翻倍導致今年漲幅超55%,在恆生科技指數中排前五,阿里的股價走勢用實際的例子證明了,偏見纔是高收益的來源!

其實,價值投資就是通過公司本身內在價值的增長,及其價格對價值迴歸來取得長期良好、可靠的回報。

最近阿里估值終於迴歸,值得一看。

中國互聯網20年就兩套商業模式:一套是流量轉化收入;互聯網遊戲收入的本質是流量的轉化的二次付費。一套是交易轉化收入。其他的會員收入、B端收入等雜七雜八從來都不在主流模式。商業邏輯不一樣,騰訊和抖音賺的是流量轉化的錢;阿里和京東賺的是TR。阿里和騰訊從來都是兩類業務,前者本質賺的是交易的錢,後者本質賺的是流量的錢。

正是這種本質的差異,導致了阿里和騰訊在楚漢相爭年代的投資邏輯完全不一樣:1、阿里希望通過收購更多的流量入口,進而不斷增加交易轉化的蓄水池(高德地圖、線下零售等等)。2、騰訊希望通過投資足夠多的交易場景,進而不斷增加單位流量轉化價值(京東美團等)。這兩個從第1天就有着本質的差異。

至於字節跳動,通過自己做電商的方式承接流量轉化價值,這一點跟騰訊投資京東拼多多沒有區別。只不過字節選擇了自己幹;騰訊選擇了投資別人。本質都是流量轉化價值。

我對阿里的看法,早在阿里還在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口號錯了,應該改成“讓天下沒有買不到的東西”。說沒難做的生意,更像是對企業說的話,想從企業賺錢。而這類購物APP,其實最重要的是顧客多少。。。如果沒有這些長尾商家,淘寶根本就不能存在。

拼多多以產品基本單位,外加算法推薦的模式其實不適合長尾產品的生存,微信最適合長尾產品的經營,不過其基礎設施還太過薄弱。淘寶的護城河在於長尾,這就是“萬能的淘寶”的意義啊,沒有了長尾,淘寶基本上就涼了。

其實跟整個行業的商業模式、發展週期有關係。

整體而言,我認爲阿里的根本優勢是商業模式,我的定義是虛擬商業地產,具備較強的雙邊網絡效應(賣的人越多買的人越多,買的人越多賣的人越多),極強的規模效應,業務規模維持、擴張的成本遠低於實體商業地產。這個大概是第一階段的“看好”。

大概2021年前後,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都陷入一種顛狂狀態,這有兩個表現,一是招了太多的人,二是做了太多的事情,包括明顯有問題的投資、併購,其中阿里是特別典型的。我覺得它的業務開展中有很多明顯不合理的邏輯,比如想通過不相關業務(比如娛樂)來增加在線購物的流量,比如想靠對效率更低的業務(比如線下商業)的併購去推動效率更高的線上業務,比如想對投資企業進行文化統一。這個大概是第二階段的“不看好”。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情況沒有那麼樂觀,所以基於樂觀預期與自大心態佈局的業務,都搞得灰頭土臉。整個行業在發思,阿里也在反思與糾錯,包括出售非相關的投資資產,聚焦於在線購物主業,聚焦於用戶體驗,我覺得做得算是比較堅決的。這時候,在線購物業務本身的商業模式優勢並沒有喪失,而企業資源在往核心聚焦,股價又不貴,還注重股票回購,當然可以高看一眼。這就是第三階段的看法。

當然,是不是利潤可以到1000億美元,暫時也沒有這麼樂觀。……阿里向 “科技 + 零售” 公司轉型:阿里巴巴越來越有中國亞馬遜的架勢,“不是零售 + 科技,而是科技 + 零售。”阿里將加大投入三大 AI 領域,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過人民幣3800億元(530億美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

作爲阿里最核心的兩塊業務,本季度財報都有不錯的表現:1、電商業務:淘天集團本季度最核心的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 9% 至 1007.90 億元,國際數字商業化集團營收 377.56 億元,同比增長 32%,下季度有望實現盈利;2、雲業務:雲智能集團重回雙位數增長,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長 13% 至人民幣 317.42 億元,AI 相關產品收入已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由 AI 推動的雲智能集團收入增速還會持續提升。

過去,阿里是一個大型商業地產商,收入來源是向電商平臺上的商家收取流量租金;而當雲計算和 AI 成爲水、電、燃氣一樣的社會基礎服務時,電商是這座 “城市” 中的一個 “商業區” —— 重要但非唯一。

目前阿里雲在全球 29 個地域運營 87 個可用區,是全球領先、亞太第一的雲計算公司,不僅服務自身,還服務全球 500 萬客戶,80% 的中國科技公司、65% 的專精特新 “小巨人” 企業和 60% 的 A 股上市公司都在使用阿里雲的算力服務,中國一半以上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雲上。

因爲無論未來模型能力怎麼發展,雲計算網絡就是最明確的商業模式。“如果人工智能是未來最大的商品,那雲計算網絡就是現在的電網。” 就像微軟CEO納德拉最新研究說,大模型不可能由OpenAI一家壟斷一樣,因爲這不符合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微軟對大模型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就是未來對於TO B領域來說,不會只有一家大模型壟斷市場的,可能會有幾家(甚至更多)大模型同時都運作的很好。

我估計OpenAI也在走去“微軟化”,搭建/部署不同的數據中心在不同的雲服務商上。以後微軟對OpenAI股權只會越來越稀釋。所以,微軟深度綁定OpenAI不太合適,這樣也不利於未來雲計算業務開展,只有開放的微軟似乎才能受益最大化,否則OpenAI競爭對手幹嘛來微軟雲啊。

3、回購註銷:日前,阿里巴巴(09988.HK)發佈股份回購更新公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團以13億美元的總價回購了總計1.19億股普通股,相當於1500萬股美國存托股。截至2024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流通的普通股爲185.17億股(相當於23.15億股美國存托股),相比於2024年9月30日,淨減少了1.03億股普通股,淨減少比例爲0.6% (在計入阿里在股權激勵計劃下發行的股份後)。截至2024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在董事會授權的股份回購計劃下仍餘207億美元回購額度,有效期至2027年3月。總體來看,阿里巴巴在2025財年的前兩個財季分別回購58億美元、41億美元。回購股份的歷史數據也顯示,過去多個季度阿里進行了不同規模的回購,在已經過去的2024財年,阿里巴巴累計投入125億美元用於回購。

這份財報的核心看點,或許不是老本行——電商,而是新的核心戰略中的核心——AI。AI 是幾十年一遇的重大機遇,阿里的戰略要着眼於最終格局。市場更關注阿里雲的業務:要知道,亞馬遜、微軟、谷歌能有今天的股價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們雲業務的高增長,穩定盈利和高利潤率,雲計算已是國際大廠角力的新戰場。國內雲的核心還是政府國企央企優質訂單,從阿里雲利潤看,很拿到的都是中小企業訂單爲主,10%左右淨利潤確實不高,亞馬遜 aws 全球化做的好,拿到很多優質大訂單。市值:

截至2025年2月,亞馬遜市值曾高達約2.3萬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約3萬億港幣,即約3800億美元。

亞馬遜:目前市值2.3萬億。雲業務方面,亞馬遜的AWS佔整體業務的20%左右,在2024年的營收達到了1070億美元,佔雲服務市場的31%。亞馬遜的雲服務AWS的營業利潤爲40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1%。對應市值爲 18000 億美元,估值18000/400=45倍,估值佔比80%。

電商業務(自營+第三方)佔比60%,估值只值5000億。亞馬遜電商業務利潤波動很大,24年稅前盈利289億,23年只有132億,22年更是虧損100億。考慮8000億美元的 GMV,合理2%到3%的利潤率就是200億左右,現在年化增速11%,確實最高5000億美元估值吧,佔現在25000億市值的20%

阿里巴巴:目前市值3萬億,阿里雲與人工智能業務在2026財年預計收入佔比12%。阿里國內電商在2026財年預計收入佔比43%。阿里雲利潤120億,按45倍估值,120×45=5400億,市值佔比爲20%。

阿里的估值就看兩點:1、電商用戶數和用戶體驗,GMV和電商收入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去看;核心電商1600億左右給12-13倍估值(增速來到10%左右,不會只給10倍)。2、阿里雲和海外業務之外的其它業務砍掉。有1和2後,利潤是水到渠成的事,也不用去看。雲4-5倍ps給5000-6000億估值。

實際無論阿里如何變化,離開了電商的那個“1”,其他的都是零。電商堅持用戶優先的話問題不大。國內電商的競爭格局沒有大的變化,前三名分別是阿里、拼多多、抖音,京東稍有掉隊降至第四名。阿里的問題就是自己出了問題,也就是服務自己的客戶的能力不足。阿里是不知道該怎麼服務好自己的客戶了,知道了要解決也會觸及利益,公司的短期營收利潤和個人的利益,有沒有這個決心,有沒有執行力,能不能忍住刮骨之痛,要多觀察,現在還不好下結論,現在只能說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從結果來看,電商競爭最劇烈的時期,抖音電商直接幹到GMV第三名,阿里、拼多多、京東的各項經營數據雖然肯定不如沒有抖音、快手電商的平行宇宙,但好像還行。

阿里因爲一份財報大漲,又因爲一份資本開支,準備投500億AI,加上200億回購註銷,合計要花700億,大概消耗3年利潤。

儘管,我們往往短期會高估新技術帶來的變化,但長期一定會低估新技術帶來的利好。阿里未來3年投入3800億在AI相關基礎設施上的合理性,NVDA目前的毛利率巨高,因爲各大廠都不敢不買算力。結合黃仁勳說未來算力需求將是幾百萬倍增長,現在大力投入肯定有其合理性的。

對於,企業管理者站在當下AI發展十字路口來說,最優解仍舊是做出樂觀的措施,寧願做錯,也不願意錯過,做錯了(投入過度),可能損失幾年錢而已,如果一旦錯過了,可能就失去未來巨大發展機會了。

那麼作爲股東,靠分紅收回投資本金肯定是沒錢了,未來3-5年只能靠股價上漲獲利。

回頭看,2020-2021年上半年,300塊錢左右買阿里肯定是買貴了,也有很多價投抄芒格作業買了300塊錢的阿里,虧慘了!

正如雪球創始人方三文所說:阿里巴巴不是零售業,是商業地產行業。芒格根本不瞭解這個行業跟這個公司。

芒格對阿里巴巴基本一無所知吧,他關於阿里巴巴的言論都是胡說八道,沒必要認真對待。我對芒格的投資瞭解甚少,不足以做什麼評判。

這次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阿里基本面沒什麼本質變化,但市場情緒起來了,2個月時間,阿里股價從80-140元,股價漲幅140/80=1.75倍。

阿里的估值很簡單,淘天每年賺1500億,其他都不算,淨資產1.1萬億,減去商譽,還有8000億。回購註銷回報股東大概200億美元(1400億)。給20倍市盈率,1500×20=30000,大概3萬億市值是合理估值。

互聯網這個生意就是流量生意,誰有免費流量誰就是躺着賺錢的,拼效率的不但累還要忍受同質化競爭,但是對比國內其他行業,白酒和互聯網是最好的選擇,從來不借錢,大把現金流,利潤低可以提價,阿里巴巴9月對淘寶天貓鹹魚提價0.6%,按照去年8萬億 GMV,鹹魚1-2萬億 GMV ,500億純利到手,給10-15倍,增加1000億美金市值。

淘天的增長只有個位數,淘天是利潤主要來源,佔80%,但股價漲是因爲雲計算,要投大量研發費用,費用一投利潤就不增長了!

股價沒漲的時候,互聯網中的電商,算下中國所有電商上市公司加起來的市值纔多少,所有的公司加起來總市值/總利潤,可能不到15倍,還可以排除商業模式不好的京東。阿里11倍,拼多多11倍,京東12倍,唯品會7倍,除了拼多多還都在積極回購分紅。所以電商低估的時候,拼多多,阿里兩個都買,但到合理估值的時候,則選擇更專注,效率更高的拼多多。看過去10年(如果有的話)中國所有互聯網上市公司10年業績變化,拼多多始終是增長最快,最猛的那一個,似乎沒有之一。未來10年大概率也不會差,儘管短期業績會存在一定的波動,但只要大方向看準了,人看準了,可能就賺大錢。

拼多多已經組建大模型團隊,其產品分爲幾個應用:比價系統、推薦、廣告、搜索、客服領域等,內部設置多個小組進行賽馬 PK。我們瞭解到,拼多多早先對 AI 持審慎態度,管理層選擇保持關注,但並未像國內主要互聯網公司那樣大投入自研模型。今年春節 DeepSeek 持續引發震動後,拼多多加快了在大模型領域的投入,接近拼多多的人士認爲,開源模型爲拼多多補齊了短板,用好 AI 不在於模型基座的差異,而在於對電商業務的理解深度。

AI時代確實是個大的產業發展機遇,AI發展非常迅速,AI時代也是價值投資的時代機遇!AI也給阿里帶來了深度的價值重估!

今天盤後,海南華鐵(603300)發佈公告,近日其全資子公司與杭州阿里巴巴簽署了《算力服務協議》,合同總金額爲36.9億元(含稅),服務期爲5年。

公告中提到本次算力合同的資本支出預計超20億元,佔公司2024年三季度末淨資產的比例超33%。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貨幣資金爲3.14億元,有息負債總額超120億元,資產負債率爲71.42%。近期,公司股價自2025年2月以來累計漲幅達85.03%。

海南華鐵承接了阿里未來3800億算力等AI基礎設施支出的第一波,還有哪些公司會陸續揭曉呢???

$阿里巴巴-W(HK|09988)$ $騰訊控股(HK|00700)$ $美團-W(HK|03690)$

#李大霄:美股估值是宇宙頂!股友怎麼看?#

#深圳發具身智能行動計劃!劍指萬億規模#